盛思鑫:中美贸易战到底谁输谁赢?(2)

时间:2018-05-26 09: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克制与包容不是迂腐。他总结到,中国人的理智能用在胜利时,情感能用在失败时。正为此故,胜利了,能适可而止;失败了,能不屈不挠,再图复兴。这可证明所谓“胜不骄,败不馁”,是一种最好的国防心理,亦是一种最深沉、最强韧的和平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朋友。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站在维护和支持全球化的道德制高点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美国的一些传统盟友甚至也倒向中国。中国还争取到了美国国内的“老朋友”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他们支持中美友好,积极呼吁和努力推动形成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

少自满自得,多自省自察。面对取得的积极战果以及一些美国人在此次贸易战中的“失败感”,中国人不应该自满自得,更应该自省自察在贸易战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要正确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等很多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不犯美国曾经犯的错误方面,中国也还需在经济结构调整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还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次中美贸易战是如何爆发的?客观来说,这一个冲突是2008年以来中美两国战略调整长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战略,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以美为师”,将美国作为发展的学习标杆和赶超对象,并且也较为重视美国的建议和压力。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意识到美国这位“老师”出了问题,因而渐渐开始批判性地学习美国,更加注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就美国而言,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强劲的赶超势头,美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是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但实质上非常重视维持良好的中美关系,并从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甚丰。但自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开始直至特朗普执政,美国在相对衰落的趋势中,逐渐将中国看作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断出手遏制中国的发展。中美在发展战略方面的上述调整,最终导致了两国战略碰撞的发生。

少一些松懈,多一些准备。根据上述分析,当前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有其长期性,中国各方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就松懈下来,甚至还认为今后总会打胜仗。要继续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积极总结这次贸易战的得失,认真准备接下来的中美贸易谈判,并就未来所可能发生的贸易战反复,准备好各种预案。更重要的准备还是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国内改革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好中国国内的各种问题,减弱对美国依赖的同时,积极塑造和加强美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依赖。

此外,在改善和加强宣传工作方面,中国也不应松懈。这次贸易战中,中美两国民间和少部分美国官员暴露出来的一些极端情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要继续在两国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鼓励和促进中美两国各个层次更广泛的交流,防止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度漫延,影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大局。

作者是丝路国家战略(厦门)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贸易战停火不等于“战争”结束,更何况就如何具体落实中美联合声明,未来两国在谈判桌上还免不了多轮的唇枪舌战。现在讨论中美贸易战的输赢,实在是言之尚早,严重低估了中美经贸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赞一下
(6)
60%
赞一下
(4)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