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外交的全面改善(2)

时间:2018-05-24 09: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既然国家“强起来”了,那就不用给你讲理,我的话就是“理”,你不听看拳头。民间的这种“用拳头说话”虽然不至于在国家层面表现出来,但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交往和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比如人们常听到外交部发言人或涉外部门用“奉陪到底”这个词来,来表示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意志,但这个词给外人的印象就有一种块头大,不讲理的成分在内。在“强起来”的时代如何表达国家的实力和意志,在外交手法上是很有讲究的。

虽然“强起来”是十九大的判断,然而,十八大后的外交实践其实贯穿着此种“强起来”的思维。在中国同周边关系多领土和主权纠纷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影响同他们的关系。所以,过去五年,人们看到中国同菲律宾、日本、印度、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关系,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矛盾和冲突,有的甚至近乎兵戎相见,故用“四面树敌”来形容并不夸大。尽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或已经崛起的国家,别人戒备中国很正常,但如果在差不多的时间和许多国家搞坏关系,就不能不检讨是不是自身出了问题。

中共十九大在外交上的表述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这个表述看,今后中国的外交似乎不像之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会以柔和的手法处理矛盾和争端。这也正是自十九大前后开始中国外交转向的原因。

当然,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其他国家同样有此需求。以日本和印度为例,中日这次软对抗,时间长达10多年,但是对抗的结果,是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进一步超越日本。这使得日本国内在发展对华关系上也很焦虑;再加上去年以来“森友”事件发酵对安倍政权的打击,日本政府也急需改善中日关系为安倍救驾。

笔者3月份去日本学术交流时,日本的外交官和学者就表达了李克强访日的期望。印度也是,中印去年在洞朗地区一度剑拔弩张,但正如《印度教徒报》所说,新德里与中国的敌对关系显然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放大印度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印度自己解决不了,外部大国也不可能帮助印度解决。而且中印摩擦会导致北京在南亚事务中更重视巴基斯坦,也会削弱印度与美日谈判的能力,并使得中印经济合作难有成果。

可见,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为中国塑造一个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也使得在中美博弈中,无需再将有限的力量分散。准确判断中国背后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前者,这种改善会持续一段时间,假如没有特别的因素,至少在未来几年,中国不大可能主动挑起争端和冲突。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赞一下
(2)
50%
赞一下
(2)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