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人们看到中国同菲律宾、日本、印度、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关系,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矛盾和冲突,有的甚至近乎兵戎相见。故用“四面树敌”来形容并不夸大。尽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或已经崛起的国家,别人戒备中国很正常,但如果在差不多的时间和许多国家搞坏关系,就不能不检讨是不是自身出了问题。
细心的观察人士会发现,今年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正在从过去的四面树敌转向关系改善。4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5月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时隔七年后首度访日,同日本达成了多项合作关系,中日关系快速恢复。中朝关系更是得到全面复苏,金正恩在两个多月内两次访华,双方高层往来频繁。这和前几年的情形大为不同。
其实,这种改善在中共十九大前已露迹象。中韩关系在去年7月已有好转,中新因南中国海仲裁、民间观感恶化以及新方装甲车被扣事件,而导致的两国冷淡关系也在十九大后冰释前嫌。中缅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因南中国海仲裁持续恶化的中菲关系,在菲方换总统后也出现回暖。在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全面改善的同时,中美关系却跌入冰点。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看法是,中国改善同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目的是为全力对付美国。
我认为,这种看法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发点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但中美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有种紧迫感,加快了改善周边国家关系的步伐,客观上有助中国集中精力应对美国压力。
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关系,主要目的还是着眼于为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外部环境。中共十九大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现代化,2050年现代化要达到较高水平。其中,迫在眉睫的任务是2020年在中共建党100周年时,将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三个目标,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不能出现大面积动荡,更不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否则,势必会影响上述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说周边环境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首先,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利益辐射全球特别是周边地区,中国和周边多数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是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或进口市场。作为中国战略平台的“一带一路”主要也在周边国家。其次,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地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又是全球的热点地区,未来几个有可能爆发冲突和战争的火药桶,都位于东亚和中国周边。稍有不慎,中国就会卷入其中。
所以,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中美关系虽然是重中之重,但周边外交却被定义为“首要”,可见它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周边外交的方针是“亲情惠融”,不过,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外交实践来看,中国的周边外交处理的并不好。中国同几个主要的周边国家,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完全是中国的因素,也有周边国家的原因。但从外界的角度看,一个似乎是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因素,就是中国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矛盾和纠纷时,态度傲慢、盛气凌人,喜欢秀肌肉,像个暴发户,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假如只是个别国家有此印象,还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但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无疑中国的心态和手法有不当之处,需要反思。
中国在外交上之所以给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这种暴发户印象,是中国尚未适应崛起之后的全球角色要求,以老旧思维和手法来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国家关系。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的特征是“强起来”,这有别于毛时代的“站起来”和邓时代的“富起来”,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弱化“韬光养晦”,而突出“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