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两国就双边贸易摩擦在华盛顿举行第二次磋商,双方随后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中美不打贸易战”,各界均对“华盛顿回合”取得的共识表达审慎乐观。不过,纵观海内外舆论的分析评述,不少人仍以“谁输谁赢”或“双赢”作为分析结论。对此,笔者认为,这不仅与中美两国此轮博弈背后的战略意图相距甚远,而且起码不符合当前两国所面临的最紧迫情势。
联合声明本身不是协议,更不是全面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最终谈判结果,而是为今后双方就具体问题展开技术性磋商和谈判的原则指引。毫无疑问,即便是指引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二:
一是“华盛顿回合”是在中美两国元首的共同指示下进行的建设性磋商,说明两国元首直接参与了“华盛顿回合”的前期准备工作,双方代表均是有备而来。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早在4月博鳌论坛期间就已宣布,中国将在四大领域对外开放,并将在年内具体实施。他的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身负重任,根据中领导人的部署亲赴“鸿门宴”,与美方展开斗智斗勇的磋商,意图、方法和策略都非常清楚,可谓“不达目的绝不收兵”;而美方同样根据特朗普的布局,在调整出场人员之后,选择“温和鹰派”与刘鹤交锋,“攻退守”更加灵活,让中方增加了磋商舒适度,为双方达成“不打贸易战”打下基础。
二是声明中的各项内容,都为今后中美之间展开谈判定下指引,可以理解为既是框架,也是原则。例如,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将大量自美国购买商品和服务;双方还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双方还就创造有利条件扩大制造业和服务贸易、鼓励双向投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甚至连中方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也列入声明中、达成共识,可见声明对中美未来各自工作,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这轮磋商没有证据显示谁输谁赢,也不是“政治正确”概念上的“双赢”。这不过是下轮中美交锋的序幕,是为中美两国关系继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安排”(arrangement),是中美当前避免摩擦升级不多选择中的最好“选项”(option)。
坦率地说,中美双方的选项只有三个:双方坚持各自立场毫不妥协不欢而散、双方相互妥协获得双赢皆大欢喜、一方妥协一方坚持最终磋商陷入僵局。从日前的结果看,第一和第三种选项很明显地已经被事实否定了,但第二种选项又是否真的是这次“华盛顿回合”的结局呢?笔者认为,表面上似乎如此,但实际上绝非简单。
首先,中美关系并非只有经贸关系,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人文、司法、旅游、网络等各个领域的关系,但双边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涉及两国国民福祉。因此,如何处理双方分歧、在找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做出让双方都可接受的“安排”,为今后持续对话而非对抗创造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安排”得好,说明双方有意愿、有共识、也有智慧解决问题;“安排”不好,则表明双方心存疑虑和不满,未来对抗或不可避免。
应该说,这次的“安排”是建设性的、正确的,即可满足中国市场对更高标准、更好质量的进口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促进美国商品对华出口,逐年逐步逐渐缩小中美贸易逆差。
其次,中美经贸博弈的背后是政治、外交和战略博弈,“安排”好经贸发展进程、捋顺政治与经济间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的是更为广阔的中美关系发展前景而绝非眼下的蝇头小利。政治向来同经济密不可分,这才得有“政治经济学”。在这轮博弈中,中美各自都把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思考,力求在“斗而不破”的前提下展开磋商,双方共同的底线就是“不打贸易战”,以确保两国关系“不会开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