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平:软实力冷战前瞻(2)

时间:2018-04-15 09: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其实,作为二战前唯一的非西方大国,日本在列强次序中也饱受歧视。一战前它不得不紧抱英国的大腿,在二战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受到打压,二战中受到种族毁灭性的原子弹和东京烈火轰炸,战后又不得不紧抱美国的大腿,至今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中国是历史上唯一足以挑战西方秩序的超大型的文明型国家。自从取代大英帝国的霸权以来,美国对华关系的自我角色定位是救主、老师、老板、撑腰的、施怜者。若非如此,便是死敌。而今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使美国不得不对中国平等相待。这个心理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挫折感的过程,使它至今无法接受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

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如上所述,西方认为中国正在大踏步倒退:不仅没有政治改革,人权纪录、言论自由、市场化等等也持续恶化;在国际上不再韬光养晦,开始挑战现有秩序和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等等。

然而和中国打仗是不可想象的,只能冷战,但此次冷战以拼软实力为主。软实力是以硬实力为前提的,于是我们看到,近些年来中美军方之间的防范、对冲布局暗流汹涌,并已经扩展到经贸投资和科学技术领域,例如最近美国对华为的封杀。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政策似乎也出现了180度的转弯:从酝酿着放弃台湾以求中国在世界事务上的合作,到将台湾当作一个遏制中国棋局上的一颗重要棋子。西方国家相互策应在南中国海挑战中国的底线;美国不断强化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基地和与盟国的防务条约,并且正在加紧拉拢像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

在政治层面上运用的软实力就是锐实力。“锐实力”一词,首见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主要针对中俄的对外宣传。相对于软实力利用文化和价值观,锐实力则是用种种手段,来影响其他国家的民意和政治进程,包括贸易投资、外援、宣传、“假新闻”、雇用学者、记者和公关公司进行误导等。软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锐实力的效果。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后盾,锐实力则以软实力为基础。中国的硬实力增长很快,软实力则需要很长一个时期来积累。从中、近期来看,软实力冷战的前瞻对中国相当不利。

首先,中国构筑软实力的材料,更多来自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让一国的文化传统为普世接受,需要长期的努力。在冷战以社会主义阵营垮台而结束的背景下,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威信谈何容易。冷战后近三十年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不同,西方价值观中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公民社会等等,不管在实践中有多大欺骗性,它们更易于为个人感受和接受,因而在全球广泛流传,更近于普世价值。近些年中国国内政治的意识形态化,将这些当作批判对象,不能不说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因为它的外溢效果是将中国推向新的冷战和寡助的境地。

其次,中国的“锐实力”外宣战不仅缺乏雄厚的软实力的支撑,而且还带有很明显的雕琢痕迹;有时候甚至还很拙劣,将“巧实力”用成“蠢实力”了。究其原因,是将国内宣传的那一套用到国际上来了。这一套在国内都不成功,用到国际上只能招致反感和反弹。

美国“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认为“锐实力”终究会弄巧成拙,损害背后软实力。他举孔子学院为例,说如果孔子学院跨过了界限,试图干涉学术自由,就会削弱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如上所述,软实力冷战会导致中国硬实力增长环境的恶化。西方国家会在投资贸易、技术交流上重重设卡,甚至在产业链上逐步脱离中国经济,以遏制中国的崛起。这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中共的大回归被证明只是一种代际现象,是这一代领导人在毛时代成长经历的回音,并不切合中国国情。下一代或再下一代领导集团登台后,意识形态的色彩也许会褪去,自由化改革重启,中西方合作愉快的局面也许会再次出现。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

赞一下
(7)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