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中国应对贸易争端的腾挪空间(2)

时间:2018-04-14 09: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同理,创造条件在中国进口方面挖掘潜力,既可促进两国贸易平衡,也可满足中国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断扩大的需求。今年2月中国签署了首份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长期合同,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两国还有很多合作领域可以开发。

反过来看,当前的互相加征关税,无异于彼此伤害。不仅无助于推动两国贸易增量共赢,反而会使双方贸易存量减少,对抗加剧,两败俱伤。中国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时的日本,如今的中国实力更强,工具箱里有更多选项可以拿来和美国抗衡,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不允许政府在外力威逼下缔结城下之盟。中国回敬美国500亿美元的加税清单后,特朗普及其白宫团队惊讶于“中国非但未纠正其不当行为,反而选择伤害我们的农场主和制造商”,是因为他们不够了解当下的中国,至少是中国的具体国情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关注。

磋商和谈判也许可以让中国有所退让,但挥舞大棒的结果只能得到大棒的回击。如果美国再祭出另外1000亿美元的加税清单,可以想见,中国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1000亿美元的应对方案出台。至此,经济代价本身的核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必须指出,零和博弈尚有胜方负方,而中美硬碰硬的结果不会有获胜方,是真正的歧途。

退一步讲,假使两国贸易战真的开打,对中国外贸及至整体经济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应该也不会如美国所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从此偃旗息鼓,不再能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不远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压力型国家,善于化危为机,负重前进。比如,长期以来,美国在太空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了全面封锁,特别是2011年,还在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法案,将中断中美太空合作上升到法理层面。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中国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加剧。类似的例子很多。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和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强的经济实力、特殊的举国体制等都有密切关系。反倒是上世纪80年代“运十”的下马,将中国发展大飞机的时间延后了40年,与中美合作实施“麦道项目”不能说没有关系。

除了围绕中美贸易寻求转寰路径外,中国还可从其他方面发力,扭转被动局面。

一是促进贸易多元化。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时刻,部分商品的可替代国家在向中国市场暗送秋波。中国可顺势而为,努力将贸易风险分散。目前推进的“一带一路”,也是一个可以增加贸易往来的重点方向。

二是扩大内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的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这为转移出口压力带来很多可能。

三是加快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才能提高贸易领域的话语权,从根本上杜绝其他国家的主动挑衅。在此基础上,再以实际行动展现国强不霸的姿态,新型大国关系才可能变成现实。这正是吊诡的地方,是中国的大力度创新引来了美国的压力,而化解压力的终极道路又恰是继续创新,而且,必须加快。

作者在本地从事教育工作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