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中国应对贸易争端的腾挪空间

时间:2018-04-14 09: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张卫东

退一步讲,假使两国贸易战真的开打,对中国外贸及至整体经济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应该也不会如美国所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从此偃旗息鼓,不再能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当前,中美两国的贸易角力正在升温。表面上看,美国挑起这场争端的原因是两国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问题,实则剑指《中国制造2025》,根本目的在于捍卫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事实上,中美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问题争议由来已久。但这次美国采取的行动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首次大范围锁定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品,所涉种类、数量之多和金额之大,都开创了美国对华贸易的先河。这也可看作是一个守成大国试图将另一个新兴大国拖入“修昔底德陷阱”前,在经济领域上的较量。

曾几何时,中美间有关高科技产品的贸易争端,往往聚焦在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上,许多人印象中的中国往往是廉价商品的来源地。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导致中美间原有的互补性错位竞争,逐步朝多领域的直面竞争和冲突转变。

美国狙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不过是对这种转向产生不安和焦虑的一种反应,以此试图继续享有科技领先的红利,确保自身经济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奥巴马时代的联合围堵,还是特朗普政府的精确打击,本质都一样,是中美实力相对消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从此次贸易争端本身来看,中国是被动接招方,其策略无非是促和跟应战两种。当下来看,中国政府的应对可圈可点。一方面,中国努力通过多种管道和方式,持续向美国传递要磋商、谈判解决分歧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见招拆招,以同等规模、同样强度措施强硬回敬美国,且留有后手。前者为争端解决指明了中方意图,后者意在以亮剑的方式吓阻对方,两者组合出击,以后者促进前者。

磋商和谈判的思路有两类。一类是在现有贸易格局中调整。这就需要双方都要有所退让。其实,美国的一些主要诉求,中国是很有可能甚至乐于退让的。比如贸易不平衡,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过去对外汇储备不足的中国利大于弊,但目前3万亿美元左右的庞大外汇如何保值增值,已让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能够运用合理手段缩小贸易顺差,对中国而言起码不是什么坏事。再如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有很大改进。去年的中共十九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都有部署,可见其重视。诚然,中国的知识产权领域确实存在不合法、不规范的现象,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中国政府的努力和这些年的明显进步。还有,中国政府曾在今年初明确提出,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机会,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一些政策可能超出国际社会预期。这无疑对解决中美贸易问题有益。

另一类是跳出现有格局,从发展的角度去谋求合作共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很多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都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稳定大局,窍门就在于中国政府采用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和用增量改革来调整关系的思路,也即在做大蛋糕中想办法。这有利于扩大受益面,也给更多人带来希望。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