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香港01
在中美贸易摩擦胶着,以及俄国被指在英国暗杀间谍一案成為国际焦点之际,中国两名国务委员——国防部长魏凤和及外交部长王毅同时访问俄罗斯,向世界释出“联手抗美”的姿态。中俄外长会后共见传媒,表示国际社会有必要“让那些自认為可以為所欲為的人恢復理智”,并指中俄的合作关係具有“特殊性”,使不少人都将信息解读成联手抗敌的大格局将会形成。不过从歷史看来,大国间的“特殊关係”并非只存在合作,当中更存在竞争,同时也受制于国内种种因素。对俄国而言,目前合作的时机既是西方国家施压使然,又是国内经济因素驱使。虽说中俄合作是具有对抗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的象征意义,但中俄的合作很大程度仍受制于两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而非共同敌人。
俄国经济需要中国 但亦忌讳“一带一路”
观乎歷史,俄国对寻求结盟,很多时都出于自身务实的利益考量,多于对盟国意识形态的支持。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二次大战前,曾与苏联签定《德苏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 – Ribbentrop Pact),表面上是旨于建立两国之间的共识和“友谊”,事实上两国除了秘密地瓜分波兰外,皆视《条约》為缓兵之计,暂时放下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对峙,争取更多时间及空间,為未来可能发生冲突的作好準备(两国最终亦于1941年开战)。
引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不是要将中俄关係比喻為二战时期的德苏关係,说明两者终须一战。反而是要带出不论是苏联或是俄罗斯,其合作动机都是源于自身迫切的利益考量,而非意识形态或政治原则。大国竞争之张力,亦不会因為条约而暂缓,只是由阳光下的竞争,转到桌下暗地里进行。
儘管中俄高层会后宣布在军事上展开合作,但真正影响两国未来的合作关係能走多远,是俄国的国内变数。因為不管两国合作与否,她们早被美国认作“意图破坏现状的强权”的全球竞争对手,故是次军事交流合作是形式上、被动地回应美方挑战。此全球竞争格局在可见将来都不变的情况下,中俄在对抗“共同敌人”将被动地站在相同立场,但两国微妙的自主关係却是在经贸方面。
撇除俄国因涉毒杀前特务所引起的外交孤立,在国际间以高姿态与中国合作,可说是预见之事。反而,另一个使俄国向中方靠拢的诱因是在经济建设上。在油价大跌和国际经济制裁两大因素夹击下,俄国的经济活力已陷入滞胀阶段(虽在2017年已走出阴霾,但仍未敢乐观)。据IMF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俄国被制裁后,国内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于2015和2016年已录得负数,加上通胀和人口老化等问题来袭,使俄国须借中国之力解决企业融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局,以维持国内管治威信和自身在中亚的影响力。
自俄罗斯于1990年代的私有化计划变成贱卖国有资產后,俄企一直未能摆脱债台高筑的局面,而中国国企亦于同期伸进俄国的“战略產业”,以贷款方式换取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解决经济发展所引伸的庞大能源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在俄国的经验影响力已从石油、天然气和铁路行业,逐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框架下伸进俄国定义的利益范围(Sphere of Interest)——中亚。这才是俄国忌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