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决定对钢铁和铝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立即引起加、墨、欧洲和澳、韩等国广泛批评和报复言论。这和美国认为钢铝工业问题的核心是中国产能过剩大相径庭。而批评美国的多是它长期的经济伙伴和政治盟友。以冷战方式开展同中国的经济战争,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失去的将比赢得的要多。
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化的推动者就在“促进人民之间的贸易”。如今我们不仅是一个地理的世界,频繁的交往也构成了一个社会的世界。前几年美国曾出现了一个词“中美国”,用以形容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中美国”的形成,不是政府的追求,更不是民众的意愿,它是国家经济关系中一种不经意的依赖形成的结果。世界已无可退却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导致冷战发生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在于盟友的推动。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讲话”被历史学家视为冷战的开端,这个开端出自英国首相而非美国总统。战后极其衰弱、即将破产的英国利用苏联恫吓美国,希望在一个联合的西方力量的共同旗帜下寻求自己的利益。美国在犹豫一年之后,直到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才在国会要求“加入全球性的反共事业”。冷战的发生不只是大国的意愿,它与盟国政治人物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政治主要推动力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关联。
目前,美国遏致中国的企图并未在盟友中获得共鸣。不久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占上风的观点,不是欧洲加入美国对抗中国的计划,而是德、法要求欧洲在军事上更加自立。
现在把安全战略目标对准中国的只有日本。日本正在通过“中国威胁”拉住美国,心态和当年英国有相似之处。在最繁荣的时候,它对美国的态度是“日本可以说不”。在经历了衰退,经济被中国超越走下坡路时,则又想从中美对抗中寻求自己的利益。但和当年英国躲在欧洲大后方喊口号不同,若中美发生冷战,日本将处在最前沿。
从理论上讲,日本并不是一个正常国家。首相安倍晋三在国际政治事务中也无法具备丘吉尔那样的历史地位。它是个岛国,没有资源,没有战略纵深,现代工业使经济和人口密集地聚集在都市中,在核时代极易被摧毁。日本深知新冷战对自己极其不利的一面,促进冷战并不是它的目标。
冷战是以热战即大国军事力量在最终对决中制胜作为目标的。我们相信今天的政治理性不会使中美走向战略决战。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会异常激烈,未来几十年,全球主要对抗将会发生在中美之间。两国学界、政界、军人中都会有更多以冷战思维看待和处理双边关系的人。但双方的竞争将维持在冷战的一种次级形态上。
美苏冷战最尖锐的某些阶段,双方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都做每日24小时值班飞行,军队的战备随时保持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水平上。中美的竞争如果不想发展到那样的状态,让文明再次面临被毁于一旦的可能,就必须把合作放在首位。乔治·凯南在晚年曾致力于世界不再发生冷战,他深知冷战带给世界的恐惧和危害。重启冷战的企图和21世纪人们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
作者是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