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不理旧政”需反思和“旧官”关系

时间:2018-03-16 09: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马亮/来源:三条搜狐公众号)

去年底以来,陆续有企业家在网上“控诉”地方政府,政商关系一时又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早已是中国决策层的明确指向,只是政策落地似乎还难以一蹴而就。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政企关系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跟踪研究中国285个城市,最终推出了健康指数排名。搜狐号“三条”特约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推出系列评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现实政商关系存在哪些共性问题、转变的契机该如何把握,希望对公众理解和地方决策有所助益。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多地企业家在互联网上公开陈情,痛斥当地政府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侵害企业利益。这些网络陈情事件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也对企业家的诉求积极回应。这些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政商关系正在发生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强力推行反腐败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政商关系,使政府伸向企业的“掠夺之手”得到了有力控制。但是,政府伸向企业的“援助之手”也一同收缩,政府害怕担责冒险的不作为问题日趋凸显。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领导人总书记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评价和完善营商环境的部署。

笔者参与的课题组最近对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进行评价,发现地方政府在“亲近”和“清白”两个方面的表现有微妙不同。总体来说,中国城市在“清白”方面的表现远优于“亲近”,说明在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提升公共服务和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企业家网络陈情事件,许多人认为这反映了当前中国一些地区的营商环境不健康,企业投资和经营面临窘境。但是,企业家敢于“撕破脸”和当地政府“对着干”,这种有违中国传统营商理念的做法,显然会让当地政府“坐不住”。难道企业不怕当地政府打击报复?如果企业投鼠忌器,那么就不敢如此公开和负面地评价当地政府。从这个侧面而言,可以说当前企业的社会地位和产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否则企业不敢如此“胆大妄为”

从中国反腐败的线索来源看,实名举报的情况并不多见,大量举报是以匿名形式完成的,表明举报人多数会忌惮遭到打击报复。与此同时,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也往往是暗箱操作和幕后运作居多。为什么企业家敢于网络陈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敢于网络陈情的企业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因而也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可能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需要政府“拉一把”,所以不得不“鱼死网破”地奋力一搏。

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增长冲动,并热衷于招商引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为当地支柱企业提供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使其能够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并愿意留在当地。当然,也存在政府部门“吃大户”现象,将大企业视为人人可食的“唐僧肉”。

相对来说,中小企业不敢如此轻举妄动。我们应该认识到,许多中小企业仍然是“敢怒不敢言”,没有地位和底气去跟政府“叫板”。这意味着在政商关系方面,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同政府“叫板”的勇气,哪怕它们也同样有类似的诉求。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