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解析(2)

时间:2018-03-16 09: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务实做法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实际上采取了“脚踏实地”的政策措施。它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战略。第一步便是在几年前直面污染问题。

北京在2014年初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中央政府一改以往的态度,果断地向污染“宣战”,推出一系列应付污染问题的措施,环境管理框架因此得到加强,而新的《环境保护法》也获得通过。此外,环境保护部派出多支“环境监察队”,到各个省份和地方评估当地的情况和发出新的环境保护指导意见,让政府官员直接为当地的污染环境罪负责。

再者,中国政府也采取严厉措施,关停污染企业,并以由天然气或电力发动的新设备,取代传统的家庭燃煤供热系统,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北京的空气质量已大为改善,每年的蓝天越来越多,现在反而是被严重雾霾笼罩的新德里上了国际头条。

第二步是提供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中国增长模式的调整,使其从投资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这种增长新模式也更具持续性。结果是,中国的GDP在2017年增长了6.9%,而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就高达60%。消费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此消彼长联系在一起,工业活动的减少显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不过,大部分的服务业活动多在国内,从技术上来说,也是“非贸易”行业,生产力的增长潜能低。生产力的低增长最终将导致经济的低增长。因此,就像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所发生的那样,高质量增长总得付出低增长的代价。

长期而言,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一个以竞争力和生产力为导向,具有“活力”的宏观经济环境来支撑。于是,第三个支持高质量增长的政策配套,就包括了促进创新和快速技术发展,尤其是数码“新经济”的长期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继续加强现有金融去杠杆化、削减产能和“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政策。长期目标是中国版的“工业4.0”,这涉及了在2025年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

区域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在工业起飞的阶段,也曾面对严重的污染和环境恶化问题。今天的年轻日本人应无法相信,1970年代初期的东京,空气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恶臭,包装在小塑料囊的氧气甚至在许多繁忙的交通路口出售。

随着发展的成功,随之就是收入的增加和中产阶层的扩大,对于高质量增长的追求也就自然不过。过去东亚发展战略所透露的基本信息是:先发展,后清理,发展的成功为政府创造了更多清理环境的资源,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也有对抗污染的内在动力,因为他们与平民百姓一样,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和喝着同样的水。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和学术顾问  黄金顺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