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冷战后中国对朝政策困境

时间:2018-03-15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纵横天下

从表面上看中朝关系的本质,应该是朝鲜单方面依存中国,但是情况似乎相反,朝鲜始终掌握着主动权,甚至有时让人感觉是一种“朝高中低”奇异的中朝关系,为什么中国能容忍国际上要为朝鲜的行为“挨骂”,在国内面对各种质疑,还被朝鲜“轻视”的奇异关系呢?

围绕朝鲜半岛近期局势的变化超乎想象地重大,韩国总统特使访问平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明确提出,若朝鲜军事威胁消除,政权体制安全保障,就没有拥核的理由,承诺对韩国不使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商定4月底韩朝首脑会谈在板门店举行,并对4月份的美韩共同军演表示理解,表示愿意与美国对话及谈判期间不进行核武和导弹试验。随后韩国总统特使访问美国,特朗普表示有意在5月进行美朝首脑会谈。

对于上述变化,各种评论不一而足,但有利于半岛局势缓和的任何努力,首先应该得到肯定。当我们聚焦韩朝美之间戏剧性互动时,似乎容易忘记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角色在哪里呢?似乎上述重大变化,几乎是在与中国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从客观上来说,如果美朝直接对话带来局势缓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但作为六方会谈的召集国以及对朝鲜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值此之际不应当旁观静待,也是深刻思考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安全角色的机会。

奇异的中朝关系

金正恩执政以来,半岛形势随着朝鲜不断核试验和试射洲际导弹逐步紧张,已经成为东亚国际关系中最为严重问题,对于中国朝鲜政策的议论也日益升温。在美国看来,朝鲜核问题的恶化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尽力遏制朝鲜;在韩国看来,中国对于朝鲜的做法不予以遏制,对于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却施予严厉的外交和经济制裁,这是中国的“双重标准”的表现。

对朝鲜不顾中国警告执意发展核和弹道导弹,中国国内感到失望和不满情绪增加。2018年1月,美国与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成员国外长,在加拿大举行朝鲜半岛的外长会议,尽管中国对此批评为“冷战思维”,但这无疑意味着中国的朝鲜政策面对更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外长王毅在2017年12月的“201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提及朝鲜半岛问题时说:“在半岛核问题上,中方做了比各方都要多的努力,承受了比各方都要大的代价。”这正是中国在半岛问题上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不但成果不理想,而且受到各种非议的委屈心理的体现。

更令人费解的是,朝鲜近年来对于中国几乎采取半公开的批评、无视甚至羞辱。2017年9月就在中国主办金砖首脑峰会期间,朝鲜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2017年11月,中联部部长宋涛作为中领导人总书记的特使访问朝鲜,但见不到金正恩。朝鲜官方媒体也不止一次地批评中国追随美国制裁的行为。几年前,还发生过牡丹峰艺术团访华时,却在演出前最后一刻突然取消而立即回国,令人十分不解的行动。而韩朝此次外交行动,似乎也没有迹象表明朝鲜事先向中国做了通报。

朝鲜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2011年日朝贸易额降至零,中国比重在2001年开始增加,2004年后激增。在2016年韩朝关系紧张,开城工业园区被关闭后,中朝贸易额占了朝鲜贸易的88%。在政治和外交上,中国为朝鲜最大的邻国,并保持传统的特殊关系,而且中国一贯主张要尊重朝鲜正当的安全关切。

从表面上看,中朝关系的本质,应该是朝鲜单方面依存中国,但是情况似乎相反,朝鲜始终掌握着主动权,甚至有时让人感觉是一种“朝高中低”奇异的中朝关系。为什么中国能容忍国际上要为朝鲜的行为“挨骂”,在国内面对各种质疑,还被朝鲜“轻视”的奇异关系呢?

中朝这种看似不正常的特殊关系模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中国的朝鲜政策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困境?

美国中心思维与中朝关系本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中韩建交意味着中国对朝鲜的政策,转变为同时承认韩朝为两个国家,试图发展与两者等距离关系。但中朝关系转型,并没有从原先清晰的同盟关系,转型到新的关系定位,而是保持了相当成分的模糊性。中国朝鲜政策一方面试图重新定位为正常国家关系以减少负担,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保持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特殊影响力,而这个背后最主要的变量就是“美国中心思维”,其政策结果是让中国的对朝政策模糊不清。

冷战后,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的大方向没有错,即在保证地区和平稳定的前提下,朝鲜经济改革开放实现软着陆,最终实现东北亚的和平。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相应的在朝鲜核问题上,拟定出清晰的国家利益的定义以及明晰的朝鲜半岛战略。1989年的“六四事件”、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一系列冲击,让中国国际战略思考中“美国”因素成了重中之重,“美国中心主义”思维成为中国战略思想中最主流的内容。同样,“美国中心主义”也主导了冷战后中国对朝政策逻辑。

赞一下
(10)
76.9%
赞一下
(3)
23.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