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期,美国在南中国海、美中贸易以及朝鲜问题上接连对华发难,引发外界对特朗普实施强势对华政策的担忧。
尽管如此,中国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事实上,美国的强势对华政策并不会奏效;相反,这种铤而走险的鲁莽做法,还会令美国更加深陷两难困境。
一直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在制衡与接触的轨道上来回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制衡,遏制中国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意图和行动,通过接触来诱导中国顺应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应该说,美国的这种双保险对华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然而,在现实国际政治中,美国的这套策略却面临效用衰减的困境,尤其是在中国崛起势头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美国的双保险策略越来越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一方面,美国的对华制衡策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中国正在成长为亚太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参与者,中国还在努力提升它对某些重要区域和全球问题的议题设置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国也在尝试通过提出一系列反映中国价值观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制度安排,来塑造一个更加适合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不仅如此,美国的这一策略还起到了“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事实上,早在奥巴马提出“重返亚洲”以及“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以及国际学界对美国是否奉行围堵中国的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但结果并不美好。
在中国看来,美国就是在遏制中国崛起,尽管美国为此进行了无数的辩解。不仅如此,中国还抱怨美国的“挑衅”打击了中美建立政治互信的努力。正如中国对日本经常说的一句话,日本要对中日关系的恶化负主要责任;中国也同样可以对美国说,美国应该对中美关系的恶化负主要责任。
随着近期特朗普在南中国海、贸易及朝核问题上的主动施压,这种对美国的负面感知愈发高涨。由此而来的就是中国力度更大的反制衡措施,尽管中国也通过高层互访来努力控制分歧的扩大。
比如,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的军舰、军机巡航并未阻止中国对南中国海的维权决心和维权行动,相反中国还在强化其对主权海域的实际控制。在贸易问题上,中国对美国对华反倾销实施了反制措施。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近日出访美国,并与美国财长讨论贸易问题。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反对美国的施压措施,并呼吁美朝接触。而美国则一味逞强,应者寥寥。近日,美国还联合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搞基础设施建设,并试图以此替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外界并不看好美国的这一新招数。与中国“一带一路”开花结果的良好发展态势相比较,美国临时拼凑起来的基建队伍则连起步阶段都没迈进,更别说美日印澳还“各怀鬼胎”,都想扩大自己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