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中国的软实力和锐实力

时间:2018-02-09 09: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思维空间

中国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但最近却在民主国家引起反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认为,我们应当重新思考软实力(soft power),因为“冷战结束以来所使用的概念词汇,已经不符合当代的形势”。

这份报告将世界各地所感受到新威权主义影响力称为“锐实力”(sharp power)。《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封面报道则将锐实力定义为“利用结合了颠覆、欺凌和压迫的手段,以促进自我审查”。软实力利用文化和价值观的魅力来增强国力,而锐实力则可以帮助独裁政权去压制国内各界的行为,并操纵海外的舆论。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和游说,而非硬实力般的强制和收买来影响他人的能力,它有时被用来形容任何不涉及武力的权力行使。不过,这是错误的。实力有时取决于谁的军力或经济更胜一筹,但也可以源自于谁的故事更动听。

强大的述事是实力的源泉。中国的经济成就虽造就了其软实力和硬实力,但影响力有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国经济援助一揽子计划,看似有利且有吸引力,可一旦开出的条件变得苛刻就不讨人喜欢了,如斯里兰卡近期的一个港口项目。

同样地,经济硬实力在其他方面的运用也削弱了中国叙事的软实力。例如,中国因挪威授予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而对该国予以惩罚,还因一本批评中国的书籍,而威胁要限制其澳大利亚出版社进入中国市场。

如果我们用锐实力这个词来作为信息战的简称,其与软实力的对比就显得清楚了。锐实力是一种硬实力。它所操纵的信息虽然是无形的,但无形并不是软实力的显著特征。比如,口头威胁既是无形的,也是胁迫性的。

当我在1990年引入软实力的概念时,我指出自愿性和间接性是它的特征,而硬实力则是靠威胁和诱惑。如果有人拿枪指着你,要你拿出钱包来,你的想法和意愿显然是无关紧要的,这就是硬实力。如果他劝说你给他钱,那他就是在改变你的所思所想,这就是软实力。

真相与开放在公共外交中划下软实力与锐实力的分界线。当新华社这个中国官方通讯社在其他国家公开广播时,它采用的正是软实力技术,也应该为我们所接受。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暗中支持14个国家的33个广播电台时,这显然已经到达了锐实力的范畴,这种违背意愿的行为应当被揭露。

当然,广告和游说总是涉及某种程度的误导,这限制了意愿,而社会环境的结构特点也是如此。但极度欺骗性的误导可被视为胁迫性;虽然不暴力,但是阻止了有意义的选择。

被广泛视为政治宣传的公共外交手段无法产生软实力。在信息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是关注和可信度。这就是为什么促进学生和青年领袖双向沟通和个人关系的交流项目,往往在创造软实力方面比官方广播更为高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