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当代西方的处境及其未来(2)

时间:2017-12-05 08: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探讨实现人的价值的制度 

如果说文艺复兴确立了人的价值,那么探讨一种能够实现人的价值的制度,则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启蒙运动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政治制度领域。就制度而言,启蒙运动之后西方政治开始进入近代。之前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启蒙运动把变革引入政治制度领域。古希腊实行过民主,但现在形式的民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开始的。

启蒙运动之后,宗教力量不断退却,而世俗权力得到强化。随着主权国家概念的出现,西方开始出现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最终导致了西方国家之间、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无穷的战争。不过,民族主义最初的意义也是为了保护和实现人的权利的。

民族主义的假设就是任何民族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最典型的是当时自由主义的表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自由民族主义看来,一个民族的成员通过确立自己的国家最能保障和实现自己的权利。

从一个侧面看,民族主义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国家层面的表达。尽管它以实现个人权利为目标,但最终走向了反面。首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个灾难,因为大多数国家都具有“多民族”性质,民族主义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其次,民族主义通过与其他民族为敌而强化自己。

不难理解,民族主义在内部造成了内战,在外部造成了战争。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经常变本加厉。即使西方内部,种族问题(民族主义的变种)也经常给少数族群造成“处境”危机。

对西方人来说,人权的“敌人”不仅仅来自早期的宗教和专制时代的政治权力,也来自资本。尽管在向君主专制争取权利过程中商人群体扮演了主要角色,但代表资本的商人群体很快成为人权的“敌人”。自16世纪以降到马克思时代,商人或者资本是西方“公民社会”的主体,但到马克思时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不过,在原始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唯利是图,资本或者经济本来是人的“处境”,是为人服务的。但在原始资本主义那里,资本和利润本身成为了目标,而人反过来成为了工具。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异化”了。而人是很难承受这种“异化”状态的。因此,在欧洲大陆很快社会主义风起云涌,这场运动的目标就是向资本争取人权。

欧洲人自己找到解决危机方法

从时间点来看,民族主义运动早于社会主义运动,但一旦社会主义运动崛起,民族主义运动具有了巨大的动能,对外极具进攻性。在欧洲,这两场运动的结合导致了一战和二战。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世期间已经目睹欧洲国家之间不间断的战争,他对欧洲近代的转型的结果似乎早有预见。欧洲人拥有同一个上帝、同一个文明、同一个文化,为什么还互相杀戮呢?尼采因此勇敢地宣布“上帝已死”。“上帝”不再能够为人提供生存的意义,人们需要寻找生命的新的根源。

不过,上帝并没有帮助欧洲人解决人的危机,是欧洲人自己找到了解决危机的方法。二战之后,欧洲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功不可没,因为这场运动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从原始形式转型到福利形式。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福利资本主义,并非资本本身发展逻辑的结果,而是社会改革的结果。

直到现在,尽管福利社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一制度的确帮助人们实现了多方面的人权,例如免于饥饿、不会因为贫困而不能就医、体面的生活等。战后大众民主的出现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紧密相关联的。大众民主在有效支撑了福利制度的同时实现了人们的政治权利。

那么,今天西方的人的危机根源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还是回到马克思,即“异化”。人的危机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全球化的结合和互相强化,导致了西方制度的重心,从人转移到了资本和财富,而民主这一近代以来人们用来制约资本的手段在资本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全球化、资本和移民,一切都处于流动之中,这是最符合资本的逻辑,因为对资本来说,只有在这些要素的流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利益。不过,在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这个过程中,人的危机出现了,因为社区不见了,地方共同体不见了,财富掌握在很少一部分手中,社会高度分化。社会的各个群体再一次找不到人的意义。各种冲突,包括阶级的、不同群体的、宗教的、种族的,甚至恐怖主义,无一不是人的认同冲突。

到现在为止,西方社会对各种冲突仍然持容忍的态度,包括对阶级分化、对不同宗教、对不同种族的容忍。但这种容忍能够持续多久?这没有明确的答案。民粹主义、隐性的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明显在抬头。

特朗普的选举犹如美国白人的公投。欧洲内生型恐怖主义的崛起也在和欧洲主流社会的忍耐度竞争。一旦忍耐度失去会发生什么?会再次走向宗教冲突吗?像马克龙那样的欧洲年轻一代政治家,能否再次“革命”把西方的重心,从资本或者政治再次转移到人?

一句话,如果不能有效改善“人的条件”,那么不管怎样的治理制度都难以应付日益深刻的危机。尽管治理的对象不可避免地是人,但人不仅仅只是一个管治对象,而且也是主体。如何突出人的主体性,那是当代社会秩序甚至国家秩序重建的最大难题。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赞一下
(4)
80%
赞一下
(1)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