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对中国假日安排的一些建议

时间:2017-11-12 09: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包淳亮

中领导人就任中共总书记以来,已经高规格地举办过孔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刘华清等七人的纪念会,大陆还有许多文章分析这些纪念会的深意。不过最高规格的纪念,也最受小老百姓欢迎的纪念,大概就是放假了。

华盛顿的生日是美国的“总统节”,孙中山的生日在台湾是国父诞辰,不少英联邦国家将女王寿辰定为公共假期,将国家元首或建国之父的寿辰定为公共假期,是颇为常见的做法,但目前大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假期。

按照大陆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共有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节。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纪念日较少,而春节与国庆连续七日休假的黄金周,造成许多的不经济现象,未来是否可以缩短,以分散出更多的法定假期与长周末,值得人们探讨。

随着近年的高铁革命,与个人年休逐渐普及,借由三到四天的长周末,再搭配几天个人的年休出游,是更好的出游选择。对社会而言,则可以分散对交通、景区、住宿的压力,可说是双赢的安排。为此不妨对假日安排进行通盘考虑,加设几个反映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节日,如此将一举数得。

虽然元宵节、中元节、佛诞或重阳节等可以列入考量,本文更期望冬至与联合国日,乃至于孔子诞辰、孙中山诞辰、毛泽东诞辰可以成为法定公休日,原因如下。

就冬至而言,与当前通用的西历,以及在伊斯兰国家的哈吉来历相比,中国以农历为代表的阴阳历其实更符合一个“地球人”与自然的互动感受。在这个历法中,“月”就是对映于月的圆缺,新年则以四季中的“春季”,也就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朔日为开始。虽然如此,无论中外,人们都知道12月22日前后一日的冬至,是“阴极而阳始至”的日子,更能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因此冬至又被称为“过小年”。

邵志择在其《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一文中指出,因为圣诞节与中国的冬至时间相近,且都是“放假并群相庆贺”的日子,19世纪下半圣诞节曾被称为“外国冬至”。迄今香港法例允许耶诞节(圣诞节)不放假的各机构以冬节代替,澳门也将冬至定为法定假日。

民国采用西历之后,“洋圣诞几乎完全压倒了土圣诞”,现在冬至的地位已不若从前,但经济发展会带来文化復兴,例如台湾与香港最有趣的节庆,是元宵节的台南盐水蜂炮与新北平溪天灯,中元节的宜兰头城与屏东恆春的抢孤,以及佛诞日的长洲太平清醮,在当地完全超越万圣节与耶诞节等西方庆典。

作为太阳历的西历,原本应该把元旦设在冬至,只是由于一些历史因由未能如此,堪称其弊病与遗憾。“冬至”在传统与历法中的地位,与其普世性,使其“可放假性”甚至超过西历元旦,也超过耶诞节,必能使之重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赞一下
(1)
16.7%
赞一下
(5)
8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