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君:冷战思维与印太安全

时间:2017-11-02 08: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胡水君

与20世纪前90年相比,中国近20多年是特别值得留意的持续平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经济快速增长,开放程度深化,法治和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也呈现出长足复兴态势。

尤其是前90年的每个十年几乎都有大的动荡发生,要么爆发内外战争,要么兴起文化运动、政治革命等,而在最近的20多年里,这些状况在中国未再出现。

此平稳发展期,与冷战结束看上去是一致的。自1991年底冷战落幕以来,尽管仍然实存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与百年动荡对照来看,一个堪称“小康之治”的社会状态,在中国终究涌现了出来,而且具有继续向前的强劲势头。

冷战结束与中国的平稳发展,不仅表现为客观联系,也表现为主观意志。这在中国国内和国际层面的政策调整都有明显反映。

在国内层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表述中,“中国”日益成为居于主位的语词。同时,“一国两制”付诸实施,明确容许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国前提下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共处。此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法治”“人权”也史无前例地在中国得以糅合一体。凡此都显示出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在不断调适。

在国际层面,中国外交改变结盟立场,不再采取意识形态标准,而是坚持国家利益准则。用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的话讲,“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

总体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包含着一个从中苏结盟、冷战格局摆脱出来的过程。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达成军事同盟。30年后,到1980年4月,这一条约因为中苏两国未再续期而废止。中国从此退出作为冷战一极的苏联阵营。

也是在此时期,中国与美国建交并启动了改革开放。不过,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作为中国发展之国际背景的冷战格局依然存在,中国在此十年的发展也实际经历着文革过后,在文化贫瘠处境下的商品经济大潮来袭,以及以批判中国文化传统为基调的文化运动乃至政治运动。

可以说,1980年代,中国有重要发展,但社会并不平稳。持续而平稳的发展,是在冷战结束以及随之发生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如果说,1950年中苏盟约的签订,表现出中国欲在苏联的遮护下谋求经济发展的迫切动机,中国在1979年决定中苏盟约期满后不再延长,则同样表现出中国主动避开构成世界和平重大威胁的冷战格局,而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动机。

看上去,对冷战格局和冷战思维的摆脱,构成中国近20多年平稳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以致中共十九大报告有这样的话:“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既可谓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谓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贯穿着邓小平理论中对国际关系领域“霸权政治”“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的反省和批评。

与中国对冷战的积极避舍相比,美国对冷战的离弃显得迟钝而缓慢。这尤为明显地体现于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一系列军事盟约上。从北往南,这些盟约包括《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和《美澳新安全条约》。此外,还可加上与之类似的法律文件《与台湾关系法》。

美国在冷战时期签署制定的这些具有军事结盟性质的文件,至今不仅仍然生效,也构成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支点。然而,与中国通过摆脱冷战谋求平稳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1世纪的这些冷战遗物,实际上既严重威胁着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国际安全,也拖累着美国。

2001年,世纪刚刚交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国世贸中心遭遇九一一袭击这两起事件,似乎就在昭示中美在新世纪发展态势的分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显出中国与冷战渐行渐远,愈益开放的姿态。而九一一事件,使美国再次遭遇与冷战极为相似的思维和格局。

无论是小布什时期的全球反恐,还是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美国看上去都如陷泥潭,越拔越陷。到特朗普时代,他不得不双肩挑,被动继承前两位总统所留下的两笔没完没了的政治遗产。在全球反恐和重返亚太这两大事务上,21世纪的美国,是愈陷愈深,还是回头是岸,确实值得世人拭目以待。

从美国新近推出的新南亚战略看,对于两桩大国事务,美国显然不仅没有退缩,而且有意将印度拉进来,意欲让印度帮着双肩挑。美国一方面试图借助印度在南亚盯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实现全球反恐目标;另一方面也试图借助印度制衡中国,实现重返亚太目标。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