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起陈庆珠教授提的五个趋势,几乎每一个都正面或者侧面向我们涌来。
多元的价值观增加了读者对我们内容的种类的需求;身份和文化的认同让读者要求我们加强作为文化灯塔的使命;民主模式遭质疑使人们渴望寻求未来的答案,而媒体责无旁贷必须提供这方面的养分;全球化让我们面对境外媒体开放到近乎肆无忌惮的言论竞争;颠覆性科技的冲击就更不必多说了。
这20年来恰恰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站在原地等着被变革的潮流吞噬。
我们很早之前就知道颠覆性科技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报纸开始做网络、做视频,利用身边可得的技术和想象力摸索着做直播、做动画、做互动内容。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也不敢快,用一种漫步的速度试图保持着优雅。
面对这一轮转变,整理一下过去参与变化的经验,对自己下来的工作做一些逻辑上的梳理,对同业可能也有一些好处。
第一,我们太习惯用过去的经验定义未来。
不得不承认,没有人对未来有太多的概念。往过去寻找答案是人类的本能,比如在汽车出现的时候,人类不知道怎么形容汽车的驱动,于是用“马力”。在谈到报道,文章是必然的,但是时间因素和平台的多元创造为报道创造的各种可能性,还需要我们去开发和经营,这种先驱精神不只适用于国家建设,行业建设也迫切需要。
第二,国际化带来的巨大竞争
这几年和台湾同行交流都谈到他们的社交媒体,已经有三家告诉我们,来自新加坡的流量占了他们社交媒体或者网站的访问率15%到20%。我们以为新加坡人的中文不好,但是繁体字并不影响他们浏览。西方的报纸也开始在新加坡争取订户,英文世界同样面对极大竞争。国际媒体带来的多元观点和价值势不可挡,在现有的状况下,本地媒体需要寻找新的价值。
第三,知识付费模式
网络带来的“免费潮”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定价观念,但是网络创造的数码支付便利性我们又跟不上,小额支付和内容定价两者若能同步协调,让优质内容有利可图才有继续生产的动力。
这几点想法可能对读者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我想这个时代不论在任何行业,都会经历某种变革,都必须思索自己前路。看着全球的变革向着我们走来,漫步还能随行吗?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兼联合早报副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