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事件给中国“一带一路”拉响警号(2)

时间:2017-09-15 09: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事事放“中美对抗”背景衡量 反束缚自己

另外一个反思之处是,“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即挑战“美国霸权”,是否过大、是否应调整?中国已经不是“韬光养晦”之时,在外交口号上修饰得再动听,也无法隐瞒自己的战略意图。中国一心要挑战美国,美国及其铁杆盟友要努力反扑是意料中事。这几年中美关系紧张的症结正在于此。但同时,为了挑战美国,中国要拉拢其他国家,或者成为盟友,或者至少不站在美国一方。当这些国家侵蚀中国利益时,中国往往也只能采用“下大棋思路”,为大局着想而大事化小。

一个最好例子是2015年缅甸空军在边界“剿匪”时,弹药落在中国云南省临沧市,造成5死8伤。按说,人的生命最宝贵,美国当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死,全国哀悼、游行反美,美国赔礼道歉。以此为标准,缅甸军机的行为,中国完全有理由要求缅甸赔偿且严惩主事者。但被炸死的5个人,中国当地政府补助各自家属2万人民币了事。至于缅甸有何调查结果与处理,更是不得而知。网友戏称“大缅甸帝国”为“‘敢动中国’年度获奖者”。没有根据认为中国怕缅甸,最可能的原因是中国要拉拢缅甸才让整件事不了了之。

同样在洞朗事件上,如果没有“与美国争锋”的顾虑,中国的处理方式可能就会不同。比如中国边境军队可能在一开始就与印度发生冲突,但规模就只会限于边境冲突。这样能让印度清楚中国的底线,也会调整自己的策略,有所节制。

现在中国先放狠话再退让,损失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印度很可能“食过返寻味”,而且不局限于洞朗一地;其他国家更看准了中国“不敢动”印度,令印度威望空前高涨。以后带来的国际关系连锁反应不宜低估。这样,事事放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衡量,最后反而成为束缚自己手脚的缰绳。

其实,按照中美发展的势头,加上特朗普乱政,只要不发生战乱,中国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急于求成,未必是好事。

(编者按: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来稿原题为“从洞朗事件反思一带一路”)

作者黎蜗藤是旅美历史学者

赞一下
(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