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虽然洞朗危机已经解除,金砖会议也已结束,但中印经此对峙,算是结下梁子。反思这场危机,一个值得指出的方面,是中国的军事威慑模式在面对印度这样的对手时,是否有效的问题。
洞朗危机暴露出,中国热衷于通过展示实力,特别是军事力量来胁迫对手,但在需要以军事行动构成实质威胁时,却又瞻前顾后、束手束脚。
威慑做法是国家间经常使用的一种迫使对手妥协屈服的方式,尤其是大国常用威慑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威慑的含义就像该名字所显示的,最大化利用国家实力,通过把事情做到极致,给对方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迫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妥协,放弃采用战争或其他极端冲突的行为,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通俗地说,威慑就是要给对手做成打仗或大打的样子,越逼真越好,从而使对手真正感受到,如果不妥协或屈服,损失将会更大。所以,威慑要有效果,必须把威慑的宣示,化做一种具体可见的行动,而不只是口头威胁。
军事手段特别是核威慑是一种经常运用的威慑方式,现代社会,经济也常被一些国家用作威慑手段。此外还有战争边缘游戏等。朝鲜在威慑的使用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朝鲜经常威慑韩国,要用核武器把韩国抹平;现在又发展洲际导弹来威慑美国,致使韩美两国对朝鲜很是忌惮,打,怕激怒这个流氓政权,不打,又被它讹诈。
金正恩可以说是玩弄战争边缘威慑的高手,通过不断地开发核武器和导弹,主动将东北亚的冲突升级到战争边缘,但又不引爆战争,把大国玩弄于股掌,从而一步步朝拥核国家的目标迈进。
中国也常使用威慑战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从效果来看,是不及格的。这与中国奉行的威慑模式存在致命缺陷有关。一般来说,威慑要达到效果,必须让人感觉到如果不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自己就真会遭遇到很大麻烦。因此,对威慑方而言,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必须向你的威慑对象传递这样真实的信息。换言之,如果对方不按照你的警告去做,你就需要兑现警告,必须给对方确立这样一个形象,否则,就起不到威慑作用。
现实中许多威慑之所以达不到效果,是行动和语言脱节。威慑总是语言和行动配套的,光有口头警告,而不付诸行动,或者实施的行动远较对方想象的力度弱,威慑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失效。
中国在遇到安全方面的利益挑战时,经典的威慑做法是采取军演方式外加口头警告、放狠话来敲打震慑对手,让其知难而退。此外,阅兵也是中国运用的一种威慑方式,通过阅兵展示先进武器,让潜在对手感到害怕,产生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压力。中国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
但在实践中,这种威慑模式对小国或许起作用,对像印度、韩国这样的国家,则不奏效。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国在需要将自身实力转化为实质性的威慑行动时,缺乏意志,不敢展开行动。这样的威慑多几次,很容易被人看穿,达不到威慑效果。
比较一下这次洞朗危机中印的威慑做法,两种威慑模式的高下立马可判。印度直接以军队越界行为来宣示印度的国家意志,达到阻止中国修路的目的,而不纠缠于过多和中国打嘴仗;反观中国,在印军进入中国领土后,不是采取强力手段让印度见证中国反制之决心,而是通过媒体和外交部门不断放狠话来传递威慑信息。
这样做,或许是要体现所谓“先礼后兵”的中国传统,但在狠话说尽后,由于没有足够强硬的行动跟进,这些狠话就是无力的,让印度感觉不到中国“先礼后兵”的压力,反被印度视为放空炮。
对韩国萨德的反制也一样。在去年和今年的两轮反制中,中国企图树立强硬形象迫使韩国放弃部署萨德,但诚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第一次通过暗示中国有限反导能力,胁迫韩国停止部署萨德失败;第二次企图摆出不惜一切代价的架势,动用了最高层级的语言威慑,军方直接表现了报复决心,但在行动上却沦为煽动和操控民间“自发”的反乐天的贸易抵制,又在美国警告下停止,也没有达到效果。相反,在朝鲜不断试射导弹的威胁面前,上台不久的文在寅政府却不听中国警告,加速部署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