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两场社会革命与中国的未来(2)

时间:2017-07-18 08:5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今天,人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证据,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众多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证明人口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不管如何,计划生育政策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第一是家庭结构。历史数千年,中国一直是“大家庭”(即“四代同堂”)结构,在“大家庭”之上又形成了宗族结构。宗族结构本身是传统社会治理的有效单元。“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摧毁了“大家庭”基础。有鉴于下面讨论到的“生育意愿”的改变,人们也可以说,这一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生育文化。

第二是性别结构,即男多女少。中国传统上就是“ 男尊女卑”的国家,老百姓喜欢男性甚于女性。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加剧了这一趋势。这一政策保证了“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但无法保证人们接受“男女都一样”的思想。

对多数家庭来说,为了保障有一个男性小孩,如果怀的是女性,那么往往进行流产,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途径。这一做法尽管一直是禁止的,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改变。诸多研究发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两性比率的大量失调。

考虑到中国的另一种文化,即女性一旦接受高等教育,就不愿“下嫁”(即嫁给文化程度比自己低的男性),那么会有更多的男性找不到配偶。有西方学者甚至认为,高达几千万中国男性找不到配偶,这会是中国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说法当然过于夸张,但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

第三是新的生育文化的形成,即低生育甚至不生育。在这方面,中国基本上已经步入“东亚模式”,即低生育率。“东亚模式”指的是在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家庭生育意愿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育意愿弱化,生育率急剧下降,导致普遍的老龄化社会结构。

这种模式也流行于所有发达经济体,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是教育的普及,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无需依靠男人而能够得到自主的生存;而人口的流动则再进一步促使妇女从家庭和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

从一些现象来看,中国的情况比其他东亚经济体更为严峻。尽管中国的人均国民所得远较其他东亚经济体低,但生育意愿似乎更低。今天,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妇女的生育率要比东亚其他经济体都要低。这里至少有两个因素。主观的因素是前面所说的自近代以来塑造的妇女主体意识。低生育甚至不生育已经形成了女性的一种新生育文化。生育不再是一种文化“律令”或者必须,而仅仅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一胎化”造成了女性的强势文化,今天的男性也很难对配偶施加压力和影响。而政府可以通过类似计划生育那样的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但很难有同样有效的政策来鼓励人们生育。实际上,导致低生育的客观因素,是中国低度社会政策所造成的家庭不断趋高的经济压力。中国的社会政策的方方面面,远远低于东亚其他经济体,这表明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也远甚于其他社会。即使不考虑到新的生育文化,很多家庭也会因为经济压力而选择少生育,甚至不生育。

无疑,人口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技术停滞不前、农民起义等,都可以和人口的变化联系起来。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讨论“人口红利”问题,即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使得人口不至于对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国家也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容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但基本上,人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微小的调整的致命弱点。第一,有关部门仍然一如既往地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生育问题,而没有看到长期的人口危机及其人口危机所能导致的社会危机。第二,这种调整对生育不会发生很大的效用,因为低生育已经成为一种新文化,不是政府的政策所能改变的。

西方社会也在经历低生育,但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完善社会政策来提高生育率。有效的社会政策一方面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为家庭提供正面的激励生育的机制。在社会层面,宗教也是鼓励人们生育的一个有效机制。有些社会比较成功,而有些不那么成功,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减少,需要通过移民或者机器人来得到缓解。(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移民还是机器人,都在产生另外一类的社会政治问题。)

中国今天所实行的政策不仅不能改善生育情况,而只会促成情况的继续恶化。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追求、对社会政策的忽视、为未来一代的“征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微调”,这些对其他方面的发展或许有一定的理性,但对生育率则是“恶化”因素。

实际上,这些因素,加上独生子女一代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逆转低生育趋势,人们不难预测未来中国必须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中国今天所实行的政策不仅不能改善生育情况,而只会促成情况的继续恶化。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追求、对社会政策的忽视、为未来一代的“征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微调”,这些对其他方面的发展或许有一定的理性,但对生育率则是“恶化”因素。

 

赞一下
(6)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