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大使:日本应在台湾问题上不逾矩不越线

时间:2022-03-09 16: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前天(7日)发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署名文章说,当前中日关系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路口,日本应在历史、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不逾矩、不越线,维护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也不要被渲染中日竞争对抗、鼓吹对华遏制的消极论调带偏方向。

根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消息,这篇发表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决策者》栏目、题为《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开创中日关系新前景》的文章回顾总结中日邦交正常化带来的历史启示,并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全面阐述中方政策主张。 

文章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高超的战略智慧和非凡的政治勇气,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决断,彻底结束了中日战后对立隔绝,开启了和平友好合作的新篇章,也对地区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中日关系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质的飞跃,双边贸易额创下3714亿美元历史新高,疫情前人员往来达到每年1200万人次,地方友城260余对。两国利益融合如此广泛而紧密,早已成为相互依存的发展共同体。双方要珍惜和维护中日关系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也要从中汲取照亮未来的智慧。

文章指出,历史启示,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不应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障碍。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超越差异,在冷战环境下实现邦交正常化,树立了不同阵营国家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典范。双方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明确写入,“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50年后的今天,双方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

文章还说,历史启示,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双方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方向。中日两国在邦交正常化之初,就宣示“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双方共谋和平友好的履约义务。双方还确立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定位,达成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等一系列重要共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双方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不应有丝毫动摇。

历史启示,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及双方共识必须得到不折不扣履行。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达成四个政治文件,形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为处理历史、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及钓鱼岛、涉海等敏感问题立下了规矩。这是两国政府之间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确保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不容任何挑战。

文章指出,当前中日关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老问题交织凸显,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路口。双方要抓住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契机,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两国关系,将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的政治共识转化为现实,这是时代赋予双方的历史使命。

文章提出,首先要坚持相互尊重,妥处彼此差异。相互尊重是建立互信的前提基础,也是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礼仪。双方要做到平等相待,互释善意诚意,包容彼此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差异,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恪守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以价值观划线、煽动意识形态对立。

二是坚持重信守诺,管控矛盾分歧。中日作为邻国,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关键在于如何管控。中方始终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愿与日方一道,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及有关共识,有效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干扰两国关系大局。日方应在历史、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信守承诺,切实做到不逾矩、不越线,维护两国关系政治基础。

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做大共同利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将为包括日本在内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中日两国要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提升合作质量水平,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我们希望日方在对华合作中展现更加自信、开放、包容姿态,不要被渲染中日竞争对抗、鼓吹对华遏制的消极论调带偏方向。

四是坚持友好传统,夯实民意根基。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双方要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和民间、地方交往,推动两国民众增进相互理解,深化民心相通。中日关系的未来在年轻一代,双方要重点加强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心中日关系,让中日友好事业薪火相传。

五是坚持多边主义,履行国际责任。当前冠病疫情延宕不绝,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中日两国都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保持战略自主,共同为维护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团结合作、发展繁荣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文章最后说,站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新起点,相信双方一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开创新时代中日关系美好前景,将一个更加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个50年,这是对邦交正常化50周年最好的纪念。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