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特稿:马国要建火箭发射场是否好高骛远?

时间:2023-10-01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马国特稿:马国要建火箭发射场是否好高骛远?

马来西亚政府最近宣布要在2026年建火箭发射场,并全力推动相关航天产业以配合官方的工业转型战略。反对党指政府应该先顾民生而不应好高骛远。但航天专家与政经学者都认为,只要资源分配与监管得当,发展航天产业与解决民生问题可以并行不悖,长远而言对马国经济发展也有利。

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今年9月14日宣布,马国航天局正研究建设火箭发射场的可行性,并准备在2026年建成全球第16个火箭发射场。他强调,建立火箭发射场是私人融资项目,不花政府和人民的钱;中央政府将负责监管,确保项目遵守国际及马国法律。

郑立慷的宣布立即引起反对党国民联盟(简称国盟)的批评,指官方不该在此时出台耗资如此庞大的项目,应该将资金用在振兴经济与资助弱势群体。

科艺部部长郑立慷:马国具经济条件发展航天业

对于“好高骛远”及“不顾民生”的批评,郑立慷指这些指责毫无根据,因为政府计划由私人企业筹资兴建火箭发射场,所以不会动用到政府资金。

郑立慷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说:“很多人误会发展火箭发射场如同把太空人送上太空的计划。其实并非如此。兴建发射场是为了满足全球对遥感卫星与通讯卫星的需求,并为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通过打造新的经济领域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并制造更多高薪工作机会。”

在郑立慷看来,马国已具备发展航天领域的经济条件。他指出,许多科技强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就开始发展航天工业。例如中国在1950年代民生凋敝时期,就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韩国1989年开始自主研发航天技术,当时他们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多亿美元(约2727亿新元),马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亿美元。”

受全球需求疲软、国内政治不稳定,以及恶劣天气等的影响,马国近年的经济发展并未特别亮眼。虽然政府已拨出巨额援助弱势群体,部分民众依然不堪生活费上扬。

经济师:发展航天产业与解决民生问题并非二选一

马国经济师蔡兆源提醒,经济援助与国家发展之间必须取得平衡,而很多发展计划其实可以长远帮助人民。

蔡兆源受访时举例:“例如政府要吸引外资,就必须提供更多便利和优惠配套,这些当然都是成本。但是当外资进来之后,就能提供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这才能长远解决人民的问题。”

他还说:“同样的,如果官方发展航天产业,将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而相关领域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会有更多就业机会。”

蔡兆源强调,发展航天产业与解决民生问题之间并非只能二选一。政府必须将财务资源妥善分配给短期、中期与长期等各项政策。短期政策,包括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补助,以及燃油和柴米油盐等必需品的补贴等,“但这些(补贴)是不能长期一直给的”。

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收入才是更重要的举措。要提高收入,就要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根据首相安华9月1日发布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接下来的工业发展方向必须是“高价值与高增长”的项目,其中就包括航天产业。

马国双威大学政治学者黄进发告诉《联合早报》,科学、工艺及革新部(简称科艺部)发展火箭发射场,与其他部门有没有顾好民生其实没有一定关系。

学者:若带动周边行业与技术升级 能助国家高科技发展

他说:“火箭发射场是不是好高骛远,我们应该看具体计划和开支。检验细节是基本原则,因为就算是照顾民生的计划,如果没有详细规划,同样可能好高骛远。”

受访学者更为关注的是政府能否确切落实计划。马国政治学者潘永强指出,火箭发射场如果能带动周边行业与技术升级,加强研发与教育,确实能协助国家的高科技发展。但这“需要良好的政策规划和专家的投入,也要认真和专业地研究和执行”。

黄进发就敦促人们专业地评估和监督政府,包括要求部长公布详情、要求国会专责委员会用心监督,“确保计划不会是大白象”。“他们不能单凭‘顾民生’三个字或对国家的潜在不满,就任意否定计划。”

泰国印尼也抢建发射场 但马国条件更佳

马国要发展火箭发射场,还得面对泰国与印度尼西亚等邻国的激烈竞争。

泰国政府今年2月13日与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签署协议,对在泰国兴建火箭发射场展开为期三年的可行性研究。

印尼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LAPAN)则早于2019年11月宣布,准备在西巴布亚省的比亚克岛兴建大型火箭发射场,并计划2024年开始发射火箭。但因土地征用、资金与技术等问题,这项计划进度落后。

印尼1980年代就在比亚克岛北部预留100公顷土地。比亚克岛靠近赤道,东岸又面向太平洋,被视为兴建火箭发射场的理想地点。

专家:马国近赤道 是理想火箭发射地点

各国都尽可能将火箭发射场建在最接近赤道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的静止轨道位于赤道上方3万5800公里处。火箭发射地点越近赤道,卫星越能直接进入静止轨道而不必多耗燃料变换轨道,火箭还能借助地球自转带来的额外推力。这一增(地球自转推力)一减(减少消耗燃料)能让火箭的有效载荷增加许多,并因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专家认为,最理想的火箭发射场需位于北纬5度至南纬5度之间。例如国际公认地点最佳的火箭发射场——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就位于北纬5度。马国位于北纬1度至北纬7度之间,官方因此认为非常适合建立火箭发射场。

马国理科大学航天工程学院高级讲师西蒂哈婉妮(Siti Harwani Md Yusoff)告诉《联合早报》,泰国与印尼确实都在发展火箭发射场,但与泰国相比,马国的地理位置更接近赤道。“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地点越靠近赤道,就越能提高引擎效率和节省成本。”

西蒂哈婉妮的研究领域包括航天任务分析与设计,以及航天环境的电脑演算。她说,与印尼相比,马国在航天产业等尖端科技领域具备更多高科技人力资源。

马国目前共有六所公立大学设有航天相关科系及研究中心,包括马来亚大学、马国国立大学、工艺大学、理科大学、博特拉大学,以及玛拉工艺大学。其中理科大学设有航天工程学院,也是马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MAIA)成员。

半导体出口占全球7%及大量电子电气工程人才是强力基础

西蒂哈婉妮说,产学合作对航天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能促进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透过科技转移,推动相关知识的创造、吸收与整合。

郑立慷也指出,比起邻国,马国拥有更成熟的电气企业生态,可以支撑航天领域的需求。此外,马国的半导体出口目前占全球总出口额7%,各大专院校也培训了大量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这些都是兴建火箭发射场的强力基础。

郑立慷认为,要培训航天领域专才,政府必须同步发展航天产业,并与企业合作打造完整生态,让航天工程领域的大专生毕业后得以通过实践提升相关领域的技术。

郑立慷说,多家大专学府目前都有学生修读航天工程科系。“发展航天业的同时,政府将协助企业衔接大专学府,鼓励更多大学开设相关科系,为企业培训足够的人才。”

马国航天发展史长达35年

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于1988年。时任首相马哈迪政府当年8月成立遥感探测中心(MACRES),负责管理马国的人造卫星事务。

马国首相署1993年5月成立的太空科学研究局(BAKSA),是后来马国航天局的雏形。这两个机构各自发展与扩充之后,最终在2019年合并为马国航天局(MYSA)。

1996年至2009年的13年可说是马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马国在此期间发射五颗人造卫星,首名太空人赛慕斯查化还在2007年10月10日由俄罗斯联盟号太空船送入国际空间站。

鹦鹉卫星(TiungSat)是马国首颗自行研制的微型卫星。它在2000年9月由俄罗斯火箭送上太空轨道。(取自网络)

不过,赛慕斯查化究竟是太空人还是太空旅客,俄罗斯与美国有不同说法。俄罗斯2003年同意把一名马国太空人送上太空站,马国则同意购买18架总值10亿美元的苏霍伊战机。

俄罗斯指赛慕斯查化是受过正规飞行计划训练的太空人。但美国认为赛慕斯查化只是“太空飞行参与者”(即“太空旅客”)。

马国首名太空人赛慕斯查化2007年10月10日由俄罗斯联盟号太空船送入国际空间站。但俄罗斯与美国对赛慕斯查化究竟是太空人还是太空旅客有不同看法。(中国报档案照片)

马国自行研发的拉萨卫星2009年7月由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火箭发射升空后,马国的航天活动沉寂了约14年。直到今年6月才有MEASAT-3d通信卫星在法属圭亚那升空,以及槟州研发的卫星在俄罗斯发射升空。

航天产业2030年料可创收29亿元 制造5000就业机会

马国政府预计航天产业可在2030年为马国带来100亿令吉(约29亿新元)收入,制造5000个就业机会,并带动500家航天初创企业。

郑立慷说,火箭发射场项目将带动马国航天工业的产业链,包括火箭和卫星的零件供应和制造、组装和测试、发射和追踪系统、发射保险、航天研发等价值百亿令吉的工业都将落户马国。“这个领域将制造数以千计的高薪和高技能工作机会,协助留住科技人材。”

他还说:“更重要的是,马国的科技企业和人员将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投资方的技术转移。这有助马国航天行业创造更高产业价值。”

建设火箭发射场的计划如能成真,还可能带动相关的马国电子与电气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马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地位,也助推动马国工业转型,增加资本和科技密集的行业,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

有批评者担心火箭发射场施工可能破坏环境。但郑立慷说,任何企业建设发射场前都必须进行环境评估报告,确保发射场项目不会对附近居民与环境带来破坏。

他也强调,私人企业注资兴建的火箭发射场,营运权将交由相关私企负责。政府扮演的角色是监管与确保安全,并确保有关太空站的设立为国内航空业带来发展和技术转移。“科艺部属下的马国航天局正草拟火箭发射场营运指导原则,科艺部接下来将择期公布。”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