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提出多项短中长期土地供应计划,包括提前研究新界北棕地发展、“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及“明日大屿愿景”大型填海发展计划。
政府承诺新增土地提供的单位,七成属于公营资助房屋,同时又推出措施增加过渡房屋及资助房屋供应,总算为解决本港土地房屋问题,带来一丝希望和曙光,然而能否说到做到、执行起来会否走样变形,还看政府施政能量和决心。施政报告提出的开发私人农地公私营合作计划,尚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才可以释除官商勾结疑虑。
填海造地增建公营屋 釜底抽薪助置业安居
本港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小恩小惠难成大事,高谈政治意识形态亦无法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必须对症下药,拿出有力措施。今年施政报告甚少派糖措施,土地房屋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施政报告针对短期房屋需要,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容许改装整幢工厦作为过渡房屋、出租未补地价居屋单位予有需要家庭,又以终身免租金鼓励公屋“全长者宽敞户”大屋搬细屋等,盼可协助劏房户和轮候公屋家庭。政府有责任为基层家庭纾解燃眉之急,勿因善小而不为,然而这些措施释放出来的单位始终有限,治本之道还在增加土地供应。
土地小组初步观察,提到“社会普遍认同土地供应刻不容缓、要未雨绸缪和多管齐下”,林郑以此作为立足点,推展棕地开发、大规模填海和公私营合作发展私人农地。市民希望置业安居,政府大刀阔斧觅地建屋,若能贯彻始终,配合提高资助房屋比例,以及将资助房屋售价与市价脱鈎,可为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带来一线曙光。
土地小组咨询结果年底才公布,施政报告现阶段“抢闸”提出大规模填海等措施,难免惹来“绕过公众咨询”一类质疑,然而政府有否逆民意行事,才是关键所在,倘若土地小组和港大研究团队的民意分析结果,证实市民支持相关土地供应选项,“名不正言不顺”问题自当平息。说到底,不管政府有何土地开发大计,最后还得在立法会闯关,如果政府逆民意而行,底气不足,强行推动亦不容易。
施政报告未有触及最受争议的粉岭高球场问题,政府会否顺应民意行事,市民拭目以待。填海造地方面,林郑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建议在交椅洲及喜灵洲附近,分阶段填海建造多个人工岛,总面积少则1000公顷、多则1700公顷,预计可提供26万至40万单位,最快2032年入伙,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比之前东大屿都会填海计划更进取,惟近岸填海计划不见马料水踪影,重点落在龙鼓滩和欣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