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彬:香港“政治特区”的意义(2)

时间:2017-10-06 12: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最终,对这些体制内反对者失望的人,组成了街头的反对者,寻找替代他们的可能,或是以自己的方式对抗政府当局。传统的立法会内政治运作的模式走向衰竭。

当香港的反对者,无论是立法会内或是街头上的人,在一座政治化的城市里,民粹的出现就是他们最好的炮弹。他们的主张基本上不会有得到验证的可能。而民众却可能相信他们的主张是对的。最终,这座城市的民众开始分化,成为极端对立的两方。

这在香港并非第一次。过去经济的繁荣,掩盖了香港曾经也是一座非常政治化的城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同样是一个意识形态,以立场先行的城市。现在,它不过是重新复活了而已。

显然,“九七回归”与“一国两制”是这种转变的开关按钮。但实际上,香港并非没有彻底关闭这种转变的可能。九七回归后,香港的政治曾经一度向好,向常态化政治转变。但可惜的是,一连串的经济危机以及政府政策的失误,导致了这种可能性逐渐消失。当北京开始放弃完全不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定时,又加重了这一种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港是中国的“政治特区”。上世纪80年代对香港的政治安排,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安排于当下已经渐渐有些不合时宜,其中的制度漏洞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正。正如行政长官的权力与权威,并非仅仅来自于《基本法》的确认,同时也来自日常政治运作中所建立起的形象与魅力。依靠宪制确认的权力固然不错,却并不足以保证它在日常运作中有效。正如当下香港行政长官与香港公务员系统、立法会的关系一样,彼此间的鸿沟可能远大于合作的可能。

一个成功的“一国两制”,显然并非保留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完好无损就是成功的。“一国两制”的最大贡献,在于保留了有别于中国大陆政治体制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说,应该允许它尝试自己的政治改革,寻求突破当前这种困局的努力。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尝试的时间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了。

作者是北京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