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报道:“九七儿童”未与特区同步成长?(2)

时间:2017-06-20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中大最近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港人支持“港独”比率,较2016年减少6个百分点,其中以15岁至24岁年龄层跌幅最大,支持率大跌24个百分点至只有15%。反对“港独”则大增至43%。一些本土派成员私下坦言,过去一年本土派遭遇连串挫败发生内哄,让不少港青对“港独”心灰意冷,但他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现象,支持港独的青年也仍在等待时机。

阿伦是不认同“港独”的青年,但这不表示他将自己视为“中国人”,相反的,他发现愈来愈意识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阿伦的经验与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联席所长、社会学系教授赵永佳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赵永佳撰文指出,曾到大陆实习、当交换生、参加短期交流、读书或工作的港青,与大陆人相处甚至成为朋友,能让他们了解到大陆社会的结构问题,建立同理心,减少对大陆人的排斥。

受访的香港青年通过与大陆人交往而建立的好感,超过他们对大陆科技、建设或经济成就的钦佩。赵永佳的研究也发现,港青对大陆的印象改善不等于他们“中国人”的身份被强化,因为要改变他们的身份认同,比消除对大陆的成见困难得多。有受访青年更坦言:他们在对大陆改观的同时,也变得更“香港人”。

迷惘中坚持“港人”身份

对年轻的阿伦来说,他对自己身份认同仍然迷惘,虽不讨厌大陆,更不支持“港独”或“本土”政党,但也很坚持自己的“香港人”身份。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6月初在一项青年活动致辞时指出,港青要实现梦想,就应正确认识“一国两制”,要胸怀祖国,与国家休戚与共,了解国家发展策略,才能有大志向,并认识香港定位及优势。

香港回归20周年,北京正在不断发“重炮”强调“一国”以及中央的全面管治权,但部分港人特别是港青,却走了相反的方向,坚持“两制”。香港虽然主权回归,但人心未回归,这是北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阿伦也将20岁了,成长对他来说,正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家园、认识自己土生土长地方的过程,未来他还要在香港完成当运动员的梦想,他最不希望湾仔运动场被拆去改建成会展新大楼,也不想踏进“楼奴”的陷阱中。

根据港府数据,像阿伦一样高中毕业的港青,他们的收入中位数在1999年至2015年间没有丝毫进展,一直停留在1.02万港元(2000新元)的水平。这意味着,他即使工作做了10年,到了30多岁,收入也只有1.3万港元。

领着这样的薪水,阿伦怎样可能跟近年不断库房“水浸”(拥有大量盈余)的港府同步成长呢?当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愈趋严重,港青又失去“上流”的机会时,像阿伦这样的青年,不会像曾经与他辩论的哥哥姐姐们一样,从政治上寻求办法呢?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