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发挥更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正在寻找文化自信的突破口。曾在多个历史朝代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学被寄以厚望,被视为能与西方主流价值观抗衡的另一套价值体系。
上星期五(9月8日)在新加坡举行的“2023和合文明论坛”上,有中国学者提出,儒学复兴可以作为中国挑战全球化的另一种话语力量。同时,也有学者在受访时提醒,提倡儒学应建立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王宁在“2023和合文明论坛”上指出,全球化浪潮下,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进步,但在人文学术和文化上仍缺乏自己的理论话语。
王宁认为,中国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话语,才能确立文化自信,才谈得上与西方及国际学术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在他看来,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最近几年逐步从边缘走向从中心,并在世界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可以作为挑战全球化的另一种话语力量。
但王宁也提到,儒学在当今不应当只是简单的“复活”,而应得到新的理论阐释和扬弃,“有选择地并批判地‘复兴’传统儒学”,重建一种新的后现代儒学话语。
“和合文明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牵头,2020年12月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在北京和东京举行,过去两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召开,今年首次在中国境外线下举办。
由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丁伟代为宣读的国际儒联会长刘延东致辞提到,论坛以新加坡为首站,既因为新加坡用东方价值观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也是因为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出任国际儒联荣誉理事长,今年恰逢他百年冥诞。
刘延东也是原中共政治局委员、原中国副总理。今年的论坛以“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数十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和合论坛创办之前,中国力推儒学复兴的脉络已有迹可循。过去20年间,中国大学里国学院竞相设立,一度有超过500所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中国在1994年牵头成立的国际儒联,明年也将步入而立之年。不过,自2018年以来中美矛盾激化,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美国大学有逾百所孔子学院已经关闭。
学者:文明互鉴不应单方面
对于儒学挑战全球化的观点,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在论坛期间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和合”的“合”指的是融合,不是谁挑战谁或“东风压倒西风”,而是争取一种平等的地位。
葛剑雄说,全球化不是西化,但也不是“东化”和“儒化”,东西方文化、儒学、自由主义等理念都是今后全球化中的因素。
中国官方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今年3月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葛剑雄看来,文明互鉴就是要承认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美国文明、回教文明在内,都有值得中国借鉴学习的地方。
他说:“我们现在往往单方面希望人家借鉴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借鉴人家呢?如果一直提这个口号,但没有任何集体行动的话,那么怎么取信于世界?”
葛剑雄认为,中国在各美其美上做得很好,“但我们真心诚意地美人之美吗?”
他说,以前往往是一个文明兴起,一个文明衰落,但今后的世界是各种文明长期共存。“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在全球化中取得应有的平等地位,而不是谁替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