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的英译近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争议,一些机构因将这个节日称为Lunar New Year(直译为农历新年)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直译为华人新年),引来一些人的批评。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这两种对农历新年的译名在新加坡已沿用多年,也各有不同含义。
学者认为无论使用哪种译法,都不应过度解读它的民族代表性,而更应注重包容和相互尊重。
“农历新年”的英译近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争议,一些机构因将这个节日称为Lunar New Year(直译为农历新年)而不是Chinese New Year(直译为华人新年),引来一些人的批评。
新跃社科大学翻译及传译课程主任许芸副教授受访时说,中国以外的地区向来把春节译为Chinese New Year,指“农历新年开始、穿红色衣着、吃年糕、放鞭炮”的文化现象,这个翻译多年来也没有问题。
但随着中国崛起并开始输出软实力,中国也开始出现把农历新年称为“中国年”的说法。
新加坡没有四季“农历新年”较符合情况
“新加坡没有四季之分,‘春节’的说法较不常见,把春节称作‘农历新年’比较符合新加坡的地理情况。用Chinese New Year也没有错,因为我们庆祝的是华族文化。这里的‘Chinese’可以说成是华族、华人,也可以是中国,看用的人怎么解释。”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说,部分群体对农历新年译法的主张,是中国民族主义演化的某种象征,并且在过程中把“国家”和“文化”的概念混淆,认为“须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自我认知”,或“对某些文化形式有一定的占有欲,要求或强迫别人接受他的文化表达”。
至于“Lunar New Year”,许芸指出,这是比较广泛的用法,能包含越南、韩国等国的新年习俗。这个用词也在新加坡使用了多年。
“这两个词都用得很广泛。‘Chinese New Year’,大家习以为常了。如果为了避免被过分解读而改用‘Lunar New Year’,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须要过度解读。新加坡是强调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可以庆祝开斋节、圣诞节,同样也能庆祝‘Chinese New Year’。‘Chinese New Year’在新加坡指的只是华族文化的新年。”
南大新春活动展板Lunar被涂改成Chinese
南洋理工大学1月18日和19日举办新春活动,活动展板被涂鸦,原本的“Lunar”字眼改成“Chinese”。
事后也有学生组织反映,校方要求学生组织必须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
南大发言人答复媒体询问时说,校内有来自中国、韩国、越南等国的学生与职员,本着多元和包容的精神,学校多年来使用Lunar New Year一词。
本地文史学者柯木林说,“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两个词可以通用。但他也认为,纵观本地和海外一连串的相关事件,译名之争“如果深究一层,放在国际大环境来看,是风起于青萍之末”。
庄嘉颖说,新加坡是多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应展现包容精神。
“使用Chinese New Year没有问题,问题是你会不会要求或坚持别人跟你想的一样……包容是我们可以共存、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对新加坡来说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