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店小二会不会变政小二?(2)

时间:2019-11-03 08: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学者:政府事务代表权责边界难分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从强化政府与企业沟通的角度看,入驻企业的官员若能从企业角度发现企业痛点,这样的安排具有正面意义。

事实上,安排政府代表对接企业的做法并非杭州独有,类似做法早前在其他地区也有不同形式的尝试。

今年初,河南鹤壁派一批副处级官员到具发展潜力的民企担任“服务管家”,帮助民企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去年11月,浙江温州市也启动“万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派官员同当地企业结对,负责政策宣传、全程代办、项目跟进、问题化解、监管保护等工作。

不过,实际操作中,政府事务代表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划分是很多人存在疑虑的主要原因。周伟林说:“到底是管,还是服务,界限要划分清楚。”

为企业排忧解难的良好初衷是否会因执行者的人为因素,演变成对企业的干预,是另一个问题,特别当政府事务代表的权责不受法律限制。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受访时说,每个政府代表都可能不一样,有些更同情企业,但也不排除有人想给民企穿小鞋,一旦有这样的安排,各个政府代表会有很大的自我裁量空间。

此次获得官方关照的是100家杭州重点企业,也有舆论质疑,这个做法会在民营企业领域产生排挤效应,对重点企业特事特办,而不是把企业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不利于营造良好、公平的营商环境。

记者接触到的民营企业家私下则坦承,民企在经营过程中,不排除存在经不起推敲的操作,抗拒政府送上门来的“保姆式服务”,也是因为担心不规范的操作曝光。

从事医药业的民营企业家胡剑军(化名)受访时说:“不管政府具体的用意是什么,民营企业是有商业机密的,官方人员一进来,很多东西都会被掌握。”

赵勇也坦言:“民营企业多少在税费缴交上有不到位的地方,有一些灰色的地带,除了担心灰色的空间变小,也会担心有一天被算总账。”

高层表态未消除民企不安

去年下半年,一场“国进民退”“民营经济离场论”的争议对中国民营企业造成很大干扰。持续近两个月的讨论,经中共高层多次公开为民企站台,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亲自发声挺民营经济,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才得以平息。

从杭州派驻“政府事务代表”的这场风波看,高层的表态并未长久消除民营企业的担忧。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到底担忧什么?为何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焦虑不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10月22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概括,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回到意识形态倾向性、法治环境、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的改革及其政策偏好这些方面。

他指出,对民营企业而言,法律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风向,尽管中国已经形成名副其实的混合经济体,但一旦左的意识形态回归,民企就会躁动不安。

过去几年,官方释放的信号给民企的预期并不明朗。例如有企业家担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会不会挤压民企空间?在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强化中共党建,是否是在“政企分开”的道路上开倒车?

民企对意识形态导向的敏感,也有其历史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让很多企业家记忆犹新。因此,官员进驻民企的消息一曝光,就被部分人士解读为这是地方政府掌控民企的第一步,是新一轮“公私合营”的前奏。

作为一家民营药企的主要股东,胡剑军坦言,好些大型民企最担忧的还是“企业做大后不再是自己的”,尤其这两年大量国资参股民企、安邦等民企被官方接管等事件发生后,更让人感到民企做大后的前景不明朗。

在他看来,官方对民企本质上的不信任,导致民企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官方的关心和扶持也打问号。

为了在中国的生意,胡剑军持有中国护照,但他的妻女已经移民海外。他说:“如果不能给大家一个稳定的心态,即使工厂搬不走,资金和孩子都可以走。”

赞一下
(22)
28.6%
赞一下
(55)
7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