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军队在洞朗地区的对峙接近两个月,目前双方都展现强硬姿态,但很显然,相对于印度,这一事件对中国领导人的考验更加严峻。
事件的起因是中国在洞朗地区修筑公路,中国认为在自己的国土修筑公路无可厚非。根据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洞朗划为中国领土,是漫长的中印边界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地方;而印度认为,洞朗是中不(丹)争议地区,印度作为不丹的宗主国,代管后者的外界和安全,且中国的修路行为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须阻止。印度还拿出了1982年印中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指该地区是一个未定地区。
如果按照中国的说法,印军的越境行为明显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侵犯,可以定义为“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现在正“如日中天”,民众心中普遍膨胀自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印度长期被中国民间看不起,被蔑称为“阿三”,如今竟然是“阿三”明目张胆地“侵略”中国领土,而且显然打算“赖”着不走,正是这一点,让多数民众很愤怒,对中国政府形成了强大压力。
印军“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现在看来是一个精心谋划的行动,而非临时起意。正如印度陆军参谋长所言,印度早已做好了同中、巴打一场“2.5”线战争。相比中国的民族主义,印度的民族主义也毫不逊色,1962年的中印之战让印度耿耿于怀,留下了阴影,如同中国想对日本复仇一样,印度也想报这一“战”之仇。
而最近几年,在莫迪政府领导下,印度经济蓬勃发展,增速超过中国,使印度全国上下感觉到“复仇”时机来临。另外,中国的“一带一路”也令印度如鲠在喉,被印度认为损害国家安全。现在,中国在洞朗地区的修路行为终于惹恼印度,印度无疑会把该行为与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造岛联系起来,进而判断,它会改变地区安全形势,削弱印度在印中边界的军事优势,所以必须加以阻止。
印度抓准时机出击
当印度作出这一决定后,用什么方式阻止中国修路,何时阻止就很重要。印度所以选择在6月以“越界”方式进入中国,是拿捏到了中国在9月初要召开金砖国家会议以及可能在10月举行中共十九大。在这样一个时候,中国领导人不希望周边出现不稳定情况,以免影响金砖国家会议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这几乎也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心理规律,凡遇重大会议或活动,当局都如临大敌,生怕出现不稳定因素冲击会议或活动。
印度会认为,为筹备多时的金砖国家会议和十九大如期召开,中国无疑不愿同印度大动干戈,兵戎相见。何况中国的军改正在进行中,对中领导人而言,一切都处于乱麻之中,中国军队不敢在此时同有备而来的印军打一仗。考虑到上述因素,印军进入中国领土阻止修路,就是一个包赚不赔的安全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印度对中国政府的“计算”符合过往事实。在中印对峙中,中国领导人确实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如果中国政府以停止修路换得印度撤军,将会被中国社会视为耻辱。这不仅会改变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中国对印度形成的心理优势;也会戳破中国“崛起”“复兴”假象,被国际社会视作可欺。可想而知,只要中国政府这么一做,以后遇到类似边界纠纷,其他国家都会效仿印度,对中国采取不退让的强硬态度。
要命的是,对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来说,还会带来下述后果:既然当局为了统治可以对印度退让,那之前宣传机器对领导人所加的一切和毛比肩的“颂词”就可休矣,这无疑会极大削弱领导人的权威和权力,使其通过集权建立起来的形象,在普罗大众尤其是其支持力量的“爱国者们”和“民族主义分子”中倾塌。这也就可以理解中国外交部在事情发生后为什么对印度一直强硬,因为中国政府输不起。
若中国不退让,印度也不撤军,事情要求得解决也许就只能诉诸战争。但问题是,就算中国领导人有同印度打一仗的战略决心,他必须评估是否有打胜仗的把握。如果打不赢,对领导人个人和中共来说,风险同样、甚至更巨大。它很有可能导致人民对中共的不满即刻爆发出来。而退让所导致的不满,其后果是慢慢体现出来。两者的区别在于这点。
对此,印度也同样面临风险。尽管印度的战争准备比中国周密,边境军力也比中国强,但战争一旦打响,谁也无法控制规模。如果战争短时期结束不了,鉴于印度的总体国力和军力不如中国,最后的胜利其实印度也是没有把握的。故若印度战败,对印度民族的心理打击也将巨大,很可能长期会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下。
通过战争确认 中国崛起之势?
当然,比起退让,战争对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也可能会带来收益,这就是上面说的,一旦打赢印度,中国将能在未来几十年确保中印边界的安全,解除印度对中国的威胁。同时,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也将经由此一战得到确认。
从人类历史看,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不是通过战争来确认的,中国虽然很想走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但恐怕也会重复这一历史规律。因为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其他国家特别是竞争者,很难在心理真正认同你崛起。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近40年里享受和平环境,国家实力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的地位显著上升,外界对中国国力和军力的提高也开始害怕。虽如此,由于军队几十年没有打仗,加上腐败对军队的侵蚀,国际社会特别是相关国家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有高度怀疑的;这支军队是否能够保家卫国,民众也没有信心。
这就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用经济力量展现的“霸权”很难“服气”。所以在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在领土问题上时不时地对中国搞点摩擦。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社会也有想打一仗的“心理冲动”,来检验军队的实力和社会的整体团结力。如果战胜,中国崛起之势就将确立。
故此,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未必没有和印度打一仗的诱惑。假如印度迟迟不理会中国退兵要求,逼得领导人无台阶可下,在中国社会特别是爱国者们的强大压力下,同印度打一仗的可能性非常高。中国享受了这么多年的和平红利,许多人认为中国迟早要打一仗,他们设想过,这一战很可能同美国打,同日本打,甚至同越南打,但很少有人想到同印度打。现在看来,中印一战的可能性大增。
除战争外,中印对峙有没有其他方式来解决?有,这就是在宣传上做文章,即对中国来说,宣称印度先撤军,中国停止修路;对印度来说,则宣称中国先停止修路,印度撤军,这样双方都满足了对方提出的要求和条件,各自对国内都好交代。
不过,不论用何种方式,除非中国将印军赶出洞朗后继续修路,否则中国都将是输家。因为印军进入了中国领土,把一个无争议的地方搞成有争议,如果中国因此停止修路,即使印军先撤出,中国政府也输了,因为迫使中国停止修路,正是印度此次行动的目的。可见,印度这一着棋确实高明,如此结局也是中国长期轻视印度所带来的恶果。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
高级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