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百年不遇暴雨恐趋频 香港市区防洪治水须改善

时间:2023-09-09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百年不遇暴雨袭港,多区严重水浸,马路有若河流,灾情比之前超强台风苏拉吹袭更严重,官方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尽快让社会恢复全面运作。比起台风路径,暴雨骤来,随机性更大。正因为天气预测存在局限,官方平日更要做好应对准备。此次香港暴雨成灾,市区是重灾区,日常渠务工作是否存在不足,必须详细检视;全球暖化极端天气趋频,若说水浸主因是降雨强度超出渠务系统承受能力,官方实有必要加强防洪治水工作,应对极端天气威胁。因应暴雨灾情,政府首度宣布“极端情况”,不少市民觉得指示不够清晰和及时,官方需要汲取经验教训,改善紧急信息发放。

“极端情况”前所未有 政府须改善信息发放

一连两个周五,香港都受恶劣天气影响,陷入半瘫痪。超强台风苏拉上周袭港,政府早有防备,加上一些巧合的气象因素,导致苏拉造成的破坏比预期为轻。未料一周之后,香港受到与热带气旋海葵相关的低压槽影响,周四晚上开始倾盆大雨,多区如同泽国,水深及腰,百计车辆“死火”,多条主要道路封闭,巴士停驶,港铁服务亦受阻,黄大仙港铁站恍若水塘,多处山泥倾泻,灾情之严重,数十年来罕见。

天文台表示,周四午夜录得1小时超过158毫米的雨量,是1884年有纪录以来最高;累计24小时雨量,天文台总部录得超过600毫米,相当于全年平均总雨量的1/4。政务司长陈国基更形容,此次暴雨“前所未有”、“五百年一遇”,政府各部门已通宵应对。天有不测之风云,21世纪科技昌明,但天气预测始终存在局限,暴雨骤来,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像打风那一样提早多时预警;另外,周四晚的特大暴雨,不仅降雨量惊人,持续时间也很长,天文台黑雨警告信号长达15小时,打破历来纪录。凡此种种无疑增加了灾情应对的难度,然而灾害防治,本来就是看平日所做的工夫和准备。此次暴雨成灾,由突发危机应对到日常防灾治水,特区官方都需要检讨。

香港深圳周四晚同受暴雨影响,深圳水库须于午夜排洪,由于雨势又急又突然,深圳官方只能在排洪前45分钟通知港方,无法做到3小时前预告,情况可以理解。这些年来,有些人喜欢挑拨两地矛盾,苏拉袭港期间,有人便在网上散播“深圳排洪害港”一类流言。这一次,深圳官方虽然排洪,但深圳河并无氾滥,香港水浸重灾区集中于市区甚至港岛,更不可能跟深圳排洪有关。反而是港府收到深圳排洪通知后,除了即时指示不同部门准备,亦应同步通知公众,提高透明度,而不是等到排洪前十多分钟才公布。

紧急信息发放,是此次灾情应对一个需要检讨的地方。不少市民最关心是翌日要否上班上学,然而官方迟迟未有较为明确的表示,直至周五清晨5时半后政府宣布“极端情况”,停课安排才尘埃落定;上班方面,政府虽然呼吁雇主参考八号风球下的做法,采取弹性工作安排,但宣布“极端状况”始终是第一次,政府不能假设所有人都“自动波”明白,原来这是指一切跟八号风球处理相同。劳工处事后要再发新闻稿,详述“极端情况”注意事项,包括雇主不应要求非必要人员上班,正正反映问题所在。

关于政府应否“下令停工”,2018年山竹袭港后已有很多讨论,现实是社会有些工作和服务必须维持,很难以法定方式一刀切下令停工,然而值得留意是,《雇员补偿条例》提及,当黑色暴雨、八至十号风球,又或“极端情况”期间,若雇员按雇主指示往返工作地点途中意外伤亡,雇主须负起补偿责任。官方应该向社会清楚解释,一旦宣布“极端状况”,具体究竟意味什么、各方又有何法律责任。政府花了不少钱搞全民手机“紧急警示系统”,这次暴雨成灾,事出突然、情况严重,又属全港性,正是警示系统派上用场的时候,政府认为“没有需要”,市民难免想知,究竟是哪种“百年一遇”、“前所有未”情况,官方才觉得需要使用。

渠道淤塞情况须检视 加强防洪迎极端天气

曾几何时,上环、旺角、跑马地、元朗等地不时因为暴雨而水浸,经过政府多年治理,这些地区近年已甚少出现严重水浸。今年初,渠务署还表示,1995年至今合共消除了127个水浸黑点,目前全港只剩4个黑点,云云,然而这次洪灾却说明,市区防洪治理有改进必要。

政府强调,此次部分地区严重水浸,主因是降雨强度远超排洪能力,雨水未能及时经渠务排走,然而渠道淤塞受阻,显然亦会影响排洪能力,市区日常渠务工作是否到位,官方有必要深入检视。全球暖化导致极端天气,特大暴雨袭港,未来有可能趋频,特区必须加强治水工作,提升排洪蓄洪能力,减少市区水浸风险。过去20年,政府分别在大坑东、跑马地、上环及观塘安秀道建设大型地下蓄洪池,整体效果令人满意。气候变化威胁愈来愈大,官方必须汲取此次洪灾教训,重订“水浸黑点”,优先改善相关地区的雨水排放系统,以及加快兴建更多地下蓄洪池。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