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3年有1291万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人数创新高,这意味着四年后,这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再创历史新高。于是,就业焦虑的关口也不可避免地由此提前。此时选报何种大学、专业,对考生们就分外重要,一旦出现方向性错误,不但上不了适合自己的大学,未来“钱途”也会受影响。因此,个人的志趣、爱好及未来的事业发展,只好统统让位于上什么样的大学,选什么样的专业,才好找工作这样的“头等大事”了。
笔者所在省份今年就出现一件咄咄怪事:一位参加艺考的学生,非常优秀,不仅在(艺术)专业上的考试拔得头筹,成为本省状元,且文化课考试成绩也达到一本录取线。按说这个成绩,举国范围内的985类大学均可任由该生去挑。不料,该生最后选择的竟是敝省一所师范大学,令所有关注者大跌眼镜。虽说这所师范大学也不赖,但该生本来还有更好的选择啊。但细细一想,也就释然:或许是因为这所师范大学招收的是定向公费生,四年后入职公办小学教师几无悬念,不存在工作难找的问题。
更多学生则对如何选择感到茫然。中国中学生的学习勤奋、刻苦是有名的,但视野之狭窄也很“有名”。盖因在应试教育氛围下,所谓的学习,就是整天沉浸在数理化语史地英的刷题或各类死知识的记诵之中,几乎从来不看电视(也无暇看),也不和生活中的任何实务发生联系(也无暇联系),连一些社会基本知识都十分匮乏,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更无从谈起。乃至到了填报志愿时,很多专业从来没有听说过,当然也就无法填报。向老师咨询吧,老师关注的是自己的学生如何能考上名校(那与他(她)们的奖金直接关联),基本上提供不了有价值的信息。让家长帮忙填报吧,可是家长这方面也是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县城、乡镇的家长们,信息也比较闭塞,更无法给子女提供相应的帮助。
于是,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中,又催生了“志愿填报规划师”这类职业。每到火热的考试季和报考季,这类咨询机构也空前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相关咨询企业2600家,个别规划师甚至成为网红名师,收费畸高。如某网红名师及其团队的全国统一价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高三9999元(约1860新元),非高三是8999元,绝非贫困家庭所能承受。
网红名师的指导还引起不少争议。如有家长问,理科590分能不能报新闻专业,对方竟答:“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还有分数不高的学生想报哲学,对方又答道:“那你有没有做好以后吃不上饭的准备?”因而被一些教育界人士批为太功利,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理想。但网红名师是从能否顺利就业的角度说的,所谓在商言商,谁又能说他的意见就没有一点参考价值呢?
还有人指责网红名师在贩卖焦虑。但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还须要贩卖吗?当然,焦虑确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情绪,过度焦虑就必然导致家长浮躁,浮躁的决策又必然抹杀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甚至扼杀孩子的某种潜力。任由这种焦虑和浮躁蔓延下去,对国家长远发展确实无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样的焦虑呢?
窃以为,根本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从精准扩大就业面入手。譬如如何选报志愿,本来是中学应该承担的任务;如何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本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如何对未来的就业趋势预测、研判,也本应是相关教育机构的研究课题,但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以及相应的教研机构,都很不接地气,且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无力承担这样的任务。反过来说,也正因如此,也给人们开辟了另外一些很好的就业发展之道。
此外,不是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吗?不是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吗?今年又据说是中国的调查研究年,有关部门为何就不能下沉到基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呢?又为何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譬如笔者有篇文章曰《中国应开办三类学校》,就涉及如何因材施教和扩大相应的社会就业面等问题。尽管是一家之建言,但不会没有一点参考价值。一年多了,却仍在笔者的电脑中睡大觉,在一些专业报纸中怎么都发表不出来。令人十分不解和困惑。
作者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