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其:谁在谈论“元宇宙”?

时间:2021-11-28 11: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话说《黑客帝国》系列的第四部今年年底要上映了。

在前三部里,被机器奴役的人类成为了提供能量的肉体电池,大脑却通过神经连接,生活在电脑模拟的1999年里。最终人类在主角的领导与牺牲下,与机器帝国达成和平协议,换来了可以自由选择是生活在虚拟现实或真实世界里的权利。

谁能想到22年后的今天,电影剧情几乎在现实中上演,“元宇宙”成为2021年下半年炙手可热的概念。和几年前的加密货币热潮一样,除了科技公司,街头巷尾都充斥着各种挂名“元宇宙”的商品和信息。

“元宇宙”元年的大幕似乎正徐徐展开。

在这场狂欢的背后,究竟是谁在谈论“元宇宙”?

亲手点燃“元宇宙”热潮的扎克伯格近年来风波不断,不仅要面对来自TikTok以及用户年龄趋大的挑战,还有关于个人信息被滥用、垄断市场的指责。这次对公司的改名、转型,可被视为危机中求变的尝试。

除了扎克伯格和Meta,微软、英伟达、AMD等硅谷科技巨头其实都早已着手布局“元宇宙”赛道,在硬件、软件及生态环境上多管齐下,抢占先机。在亚洲,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也都早已开始布局“元宇宙”,并各有所获。

为什么各大公司都蜂拥布局“元宇宙”?在帮助人类跨越物理限制,进入人类文明下一阶段等宣传话术以外,英伟达CEO黄仁勋上周五倒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原因在于“元宇宙”能帮助企业在现实世界中省钱。

在黄仁勋看来,“元宇宙”不仅限于娱乐互动,在工业场景下也同样大有可图。他解释,企业投入少量资金来购买虚拟现实系统,通过在“元宇宙”对现实工业程序的模拟,可以节省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成本。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元宇宙”买账。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曾在一篇短篇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中,描绘了一个人类将意识上载到虚拟世界中,地球重归人类出现之前的画面。在刘慈欣看来,沉迷于虚拟世界并非科技进步的好事,而是人类灭亡的前兆。

中国科技企业360的董事长周鸿祎也认为,当前围绕“元宇宙”的投资热潮成为一个新的圈钱手段,理想中的虚拟世界还需要假以时日。

除此之外,在微博、推特、知乎等平台上也有不少网民不买“元宇宙”的账,认为这只不过又是一个资本割韭菜的方法。

乍看之下,推崇“元宇宙”的都已在布局这个赛道。质疑的大部分会是“元宇宙”里的一个个虚拟人物。

哪怕有朝一日硬件软件各种条件都成熟,能够承载货真价实,全身心、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又会有多少人愿意一天24小时泡在虚拟世界中?说不定还没等到《黑客帝国5》上映,有一部分接入“元宇宙”的人类,就真的变成了《黑客帝国》第一部里的人肉电池。只不过届时掌控这些电池的不一定是反叛的人工智能,而是掌控虚拟世界的企业。

现在介绍“元宇宙”的文章总免不了要追根溯源,提到这一概念源自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

不过这些文章和扎克伯格、黄仁勋等人都没提到的一点是,《雪崩》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跨国企业取代政府,将世界分而治之的反乌托邦、赛博庞克的世界。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内容策划(中国)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