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君:余澎杉,被遗忘的“问题少年”

时间:2021-11-20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面墙外

余澎杉,这个六年前在网上发布辱骂建国总理李光耀以及诋毁基督教和回教的视频、闹得满城风雨,成为国际新闻人物的“问题少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自从他逃到美国获得政治庇护后,国人已经渐渐将他遗忘了。

他出生于1998年,口齿伶俐,讲得一口流利的美腔英语,小时了了,甚至“人小鬼大”,13岁就自导自演过短片而得奖;14岁时参加演出梁志强导演的贺岁片《孩子不坏》,同时已是一个知名的博客作者。他经常自拍视频,出言不逊,语不惊人死不休。例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拍摄短片,以夸张的动作和尖酸刻薄的语言,嘲笑农历新年“抄袭”西方,在网上广传,引起哗然。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小菜一碟,再怎么放肆也还有个限度,即使犯了众怒,人们在网上骂骂一下也就算了,毕竟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没想到在2015年3月,就在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后三天,举国哀悼之际,他却制作了一个题为“李光耀终于死了!”的视频,放上YouTube和自己的网站,辱骂李光耀并诋毁耶稣基督。他将两人相提并论,指他们都是贪婪权力和阴险的人,却假装慈悲和善良以欺骗他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附上了一个贴着李光耀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头像的猥亵图——所谓的猥亵,说得干脆点就是肛交!

其粗鄙下流的程度,简直让人看傻了眼。

这个视频在网上立刻炸开了锅,引起了公愤,严厉谴责和破口大骂之声四起,报警的人无数,结果他被逮捕了。在还押候审期间,由于他屡屡违反保释条件、拒绝与缓刑监视官面谈、因精神问题被送到心理卫生学院检查、最后拒绝缓刑选择坐监等等,折腾了几个月,直到2015年7月6日,才以伤害基督教徒的感受和上载猥亵图两项罪名,被判坐牢一个月。

这起件事当然成了国际新闻,但却被渲染为“新加坡的16岁孩子因为批评李光耀被判监”。这导致国外人士和国际人权组织对他声援之声不断,谴责新加坡这样对付一个“孩子”太过分。国际特赦组织更宣称余澎杉是一名“良心犯”,指责新加坡违反了《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公约;人权观察组织说这是“对言论自由的危险冒犯”。西方媒体几乎一面倒严厉批评新加坡“压制言论自由”,美国《纽约客》杂志甚至形容余澎杉被捕显示新加坡的“落后”,证明新加坡“迫切需要通过明智的异议进行文化教育”!

“明智的异议”?余澎杉?我的天!

谴责之声不只来自西方,在台湾和香港,一些组织也发动群众,分别在新加坡驻台北商务办事处和驻香港领事馆外举行示威,支持余澎杉。国外搞得这么风风火火,新加坡的“维权分子”当然不能缺席。7月5日,77个新加坡人联名签署了一封致总理的公开信,响应国外的抗议,对“国家以此种方式对待”余澎杉表示深切关注,并促请政府“以谨慎、敏感和宽宏大量的态度执行检察职能”。不出所料,联署者包括一些熟口熟脸的社运人士和学者。

但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并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2016年4月,他又在社交媒体陆续发表了对回教和基督教极尽亵渎能事的照片与视频。在照片中,他用一块布包住头部当“头巾”,站在看似回教堂的建筑物前,一手拿着可兰经,一手对着可兰经比中指。但这只是序曲,他一进入正戏就更口无遮拦地侮辱回教和基督教,接着,他对着镜头撕下几页可兰经和圣经,然后把可兰经放在床上,压在胯下,模仿性交动作!

这个挑衅到极点的视频疯传后,所引起的反应之强烈可想而知。视频传到我这里时已经不知“转世”多少回了,下面是一长串的愤怒留言,其他群组想必也一样。留言中的骂声震耳欲聋,我尤其能深深感受到一些马来人/回教徒那种怒不可遏的气愤。但无论如何忍无可忍,他们还是强忍了下来,不敢在留言用词上跨过红线。他们知道,任何威胁性的语言都可能是犯法的。

他们不以仇恨言论回应余澎杉,是因为深信执法和司法官方一定会维护正义,主持公道,严厉对付这种亵渎宗教的言论——这本来就是新加坡维持种族与宗教和谐之道。

余澎杉当然又被逮捕和提控了。2016年9月,法庭以伤害回教徒和基督教徒感受的罪名,判他坐监六星期,另外罚款2000元。这个判决自然又引来了人权组织的批评和抗议。联合国言论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凯伊,就对新加坡政府如此对付余澎杉,一再做出强烈批评。定居美国的新加坡人权活跃分子Melissa Chen更以不屑的语气,指那些报警要求逮捕余澎杉的新加坡人是“极度敏感的”,她甚至形容这是一种“被冒犯者的暴政”(the tyranny of the offended)!

在新加坡,批评李光耀或政府的政策已经不是禁忌,而且只要不涉及诽谤,也不会触犯法律;然而,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叙事中,余澎杉的两个罪名,无论是上载猥亵图或伤害回教徒和基督教徒感受,都被定性为“批评李光耀和反对政府”的政治事件。在这方面,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最具代表性,它声称余澎杉被监禁是因为他的“政治异议”,而不是反宗教的仇恨言论。

到美国变本加厉

就这样,余澎杉变成了一个勇于反抗新加坡暴政的政治异议分子。戴着这顶光环,他逃到美国,在Melissa Chen的安排和协助下寻求政治庇护。2017年9月,美国法庭不顾本国国土安全部的反对,批准了他的申请。法官在判词中称他是个“年轻的政治异议者”,说“余澎杉因个人政治看法在新加坡遭受迫害,因此有资格获得美国的政治庇护”。

余澎杉终于获得庇护,可以畅所欲言了。没想到他却得意忘形,滥用言论自由,结果几个月后就被禁声了!

他在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曾说“全世界都应该有毫无节制的言论自由”,天真地以为美国的言论自由是没有底线的。2017年11月,他在YouTube上传了三段视频,鼓吹恋童癖者的言论自由,认为不应该歧视他们,并要求将恋童癖合法化,结果在美国引起了公愤,还遭受到在新加坡没有过的待遇——接到死亡威胁。

但他还是执迷不悟,顽固地在网上展开支持恋童癖运动,结果从2018年5月开始,他的所有网上平台和社交媒体都陆续被封杀:Youtube、Twitter、Facebook、WordPress和Patreon等等。他不但失去了社媒平台,还众叛亲离,朋友纷纷离他而去。连Melissa Chen也对他彻底绝望了,公开表示极度后悔安排他来美国接受政治庇护,甚至强烈主张将他驱逐出境。

然而,余澎杉不但没有醒悟,还进一步将他的恋童癖思想“付诸实践”。

2020年10月,他终于遭美国警方逮捕了,被控拥有及向他人索取儿童色情照以及性诱(sexual grooming)等罪名。控状指他与一名14岁少女,在2019年互相交换裸照和数千则短信。他不认罪,由于没有人愿意为他交付100万美元的保金,他一直被还押,在候审期间连互联网都被禁用了。案件于今年10月提审,他总共面对18项控状;本月13日过堂时,法官准予他一个月的时间,与亲人讨论特别检控官的一项认罪协商提议。如果被判罪,余澎杉可能会丧失政治庇护资格,被遣送回新加坡。

至此,余澎杉的“美国梦”终于破灭了。他来到美国这个他向往的自由国度,以为可以行使毫无节制的自由,结果不但受到法律制裁,还遭到社媒平台的全面封杀,甚至被禁用互联网。新加坡对他的言论自由都还没限制到这种程度!

但他是异类中的异类,在新加坡社会没有代表性。我们无须从他的孤立事件中,总结什么“社会的经验教训”。他的教训纯粹是个人的,美国梦醒之后,他是否会终于大彻大悟,痛改前非呢?如果还是死不悔改,无论留在美国还是被遣返新加坡,他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而且还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余澎杉事件若有任何意义的话,是它折射出两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首先,从这件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和双重标准。美国的言论再怎么自由也不允许鼓吹恋童癖,这是为了保护儿童免受伤害;同样的,新加坡限制言论自由,不允许宗教仇恨言论,也是为了保护人民免受伤害——不只是心理方面的,而且是人命和财产的。

在西方和其他一些国家,因为种族或宗教仇恨言论而引起暴乱,造成惨重的人命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司空见惯。2015年1月法国杂志《沙尔利周刊》(Charlie Hebdo)因为刊登讽刺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而遭到回教枪手恐怖袭击,造成多人死伤,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然而,在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和双重标准下,对同一个余澎杉在新美两地犯下的同类“挑衅言论”罪,它们的报道方式却截然相反。新加坡对付余澎杉,被渲染为剥夺他的人权,压制他的言论自由;美国对付余澎杉,它们却懒得报道,即使有也不说美国政府侵犯他的人权,剥夺他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怎样才算是侵犯人权,都是它们说了算。

标准何在?公义何在?

另一个折射出的现象关系到维权分子的信誉问题。当年声援余澎杉的个人和组织,包括那些与西方同声批评政府的新加坡人,这一次却全都“沉默是金”了。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日前就批评他们,指这些曾经谴责新加坡政府,但却对余澎杉被美国政府对付并禁用社交媒体的事不吭一声,静得出奇,暴露了他们的虚伪。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

我不得不说的是,当时他们批评政府也就算了,但却以一种高姿态嘲讽自己的社会和同胞,说什么如此对付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少年,反映新加坡社会的不成熟,“新加坡人太过敏感了”,人民受到“过度的保护”“为保护边缘化人群而矫枉过正”……

我当时看到这些高调就感到很不是味道。我当然知道他们并不代表整个知识群体,但这些能言善道者的声音近年来充斥着社交媒体,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对国外的。此外,有迹象显示,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这个群体中隐隐然浮现……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赞一下
(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