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双管齐下应对极端气候

时间:2021-11-17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

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经过两个星期的激烈辩论后,在上周六达致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参与会议的197个国家代表对于这个全球气候大会的讨论结果,褒贬不一。

基本上,发达国家的代表认为,此次会议为达致2015年《巴黎协定》的目标,迈前了一大步。但不少小岛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则认为,发达国家以及大国对碳减排的承诺不足,而且对发达国家在气候融资方面没有信守承诺,感到不满与无奈。

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源自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加入这个公约的国家同意“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该公约在1994年生效以来,联合国每年都召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举行全球气候峰会或“缔约方会议”(COP)。

在2015年于巴黎召开的第21届COP会议上,与会代表通过了《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个摄氏度以内,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个摄氏度以内的措施。这个量化的指标,让缔约国在碳减排方面有个明确的参照点。根据科学研究,全球气温升幅超过1.5摄氏度,将为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需要减少45%,到本世纪中叶达致净零排放。

这次在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缔约国首次同意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煤炭约占每年碳排放量的40%,因此它成为实现1.5摄氏度目标的核心。其次,会议公报敦促发达国家在2025年之前,落实对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并增加气候融资至少达到2019年的一倍。另一方面,管理130万亿美元资产的近500家金融公司同意,它们将支持清洁科技的投资,并减少对石化燃料业的融资。

在会议期间,代表全球90%森林面积的1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承诺在2030年之前停止砍伐森林,以抵消碳排放。但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美国与中国在会议期间发布《联合宣言》,同意在未来十年加强气候合作,以实现《巴黎协定》的温度上升控制的目标。两国也呼吁缩小现实与目标存在的差距。中美两国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40%,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

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碳减排的要求触及众多既得利益,要在所有197个国家建立共识,确实是个挑战。其实,发达国家原本是要在会议公报中呼吁逐步淘汰煤炭发电,但印度在中国和其他依赖煤炭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逐步淘汰”的字眼最终改为“逐步减少”。

此外,在气候变化会议上做的承诺,大多没有履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即使有时间表,如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资助1000亿美元,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是到目前这仍然止于承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态势,也为两国在气候合作方面蒙上阴影。

即便如此,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对全球的气候合作以及加强患难与共的意识,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巴黎协定》订下的气温升幅控制的量化目标以及碳市场,有助于完善各国在碳减排的策略。在这次的会议上,新加坡是《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共同协调代表,促进了缔约国对碳市场机制达成共识。

要避免气候合作沦为空谈,全球有必要确保它不会沦为零和游戏。在这方面,提高清洁科技的成本效益以及促进国际的合作,至关重要。清洁科技的成本效益提高,将能吸引更多私人资金流入,从而扩大融资规模及减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碳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国际的合作,以发展一套透明而有活力的市场。当所有的国家都把绿色经济视为投资而不是成本时,气候合作就不会止于空谈。新加坡有条件,也正在努力把握这个机会。

不过,现实是,目前清洁科技的成本效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不够,而国际合作也存在不少政治与经济矛盾。与此同时,全球的气温已经升至1.1摄氏度,极端气候也已在全球出现。新加坡这个小岛国有必要加快部署,做好与极端气候共存的准备。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