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曦泽:业不稳家不安:中国现代青年的双重凄惶

时间:2021-11-09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某日,见学界一朋友发了条微信朋友圈,说的是北京有剩女80万,于是,和他聊了聊当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我说,“人生两大事:职业,婚姻。现在全破碎了。”这叫人如何不凄惶?

人生多少事,可用身心驮?说少固不少,说多亦不多。剔繁化为简,其实两把舵:一为职业锁,二为婚姻磨。

搁置治国平天下之宏愿,对于芸芸众生,万千琐事,其实都是职业和婚姻的具化。学业是职业的前哨,可归入职业;子女则是婚姻的延伸,可归入婚姻。人生诸般事,不能归入职业和婚姻的,所剩无几,也不重要。是故,人生天地间,对于职业与婚姻二者,失其一,跛;失其二,塌。

除了极少数喜欢冒险的创业者,多数人都期求职业和婚姻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但是,当今世界的职业与婚姻越来越不稳定。于是乎,天如崩兮地如裂,身无安兮心力竭。竞争的加剧,内卷的加深,生活的奔命,前途的黯淡,社会的焦躁,无奈的躺平……似乎能得到更真切的理解。

职业的飘摇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生活改善的最大动力是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技术进步既是对人的解放,也是对人的抛弃。一方面,为了改善生活,就须要提高技术以增加财富。但是,技术进步不仅没有终点,而且在不断更替。

这意味着,无论对于少数技术发明者还是广大技术使用者,都须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发明技术或使用技术的知识替代,由此导致古今劳动形态发生巨变。在古代,除了极少数需要创新的非重复劳动如知识生产,几乎只有重复劳动。但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重复劳动构成严峻挑战。

于是,另一方面,技术替代之处,便是人无用之处。由于职业的技术要求不断改变,为了避免自己无用,人们不得不不断学习。这就使得职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技术关系变得不稳定,职业变得飘摇。

职业飘摇最重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职业内卷化。简言之,以前一分投入一分收入,现在可能要两分投入才能有一分收入,以后可能要更多投入才能有一分收入。

与40年前相比,虽然现在同一岗位(如小学教师、基层公务员)的货币收入和绝对收入(购买力)都更高,但有三点让当代工薪阶层感到“相对贫困”和焦虑。第一,同一职业的平均工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在降低。这意味着,财富更加向少数人集中,且该职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第二,多付出的成本跟多获得的收益不成正比,成本更大。第三,许多岗位呈现“知识的冗余”,即高学历者从事只需低学历就能从事的工作。例如,在一些大学,博士只从事普通行政工作。这绝不是对从业者要求的合理提高,不是对知识的尊重,而是对知识的贬低。

除了少数开拓者、创业者,大多数人都希望稳定,这也是许多人希望谋求一份收入不高但稳定的职业的最重要原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内卷化远没有目前这么严重。只要肯劳动,就有收获,而且付出与收益大体成正比。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期,觉得一件工作可以干一辈子。

但是,进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加速,几乎所有领域都被开拓了,竞争因此加剧。要想像过去那样,一辈子从事一件重复性工作,且收入正常而稳定,越来越不可能,同样的努力不能产生同样的预期,甚至更加努力也不能产生同样的预期。这叫青年如何能有安全感?又如何能坦然?

于是,时风越来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浮躁焦虑,以致于凄惶无措。以前我对此怀有的批判,也日渐平静了——大势如此,区区个体,又怎奈何?

婚姻的飘摇

职业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婚姻。但是,当代婚姻越来越不稳定,这是触目可见的现象。我曾从婚姻动力学角度理解当代婚姻之不稳定,任何一个运动系统如果要持续稳定地运行,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否则,系统就会紊乱,甚至崩溃。婚姻也是运动的系统,它若要持续稳定的运行,也需要持续稳定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

在古代,男性养家糊口,女性持家理务,男人享有更多权利,经济关系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便是古代婚姻动力系统的基本结构。但是,在现代化和半现代化国家,这个结构被打破了。女性已大体实现经济独立,不再依赖男性,男性提供的动力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婚姻选择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如外貌、性格、气质、谈吐、性和谐等。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了更多选择。标准多元化及相应的选择多元化,只能导致婚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选择和自由本身就意味着不稳定。

而现实生活中不美好的婚姻随处可见,致使一些年轻人恐婚、拒婚。其实,许多人内心都渴求家的温馨感和安全感。问题不是要不要婚姻,而是许多人一方面渴求美好的婚姻,但又无能为之付出相应成本,也就是付不起这个责任。于是,婚姻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许多人栖心无寄。所以,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离婚率、不婚率都越来越高。

婚姻须要维系,须要付出,尤其是有了小孩。这就要求夫妻双方合理地、持续稳定地投入能量,也就是付出各种努力。那么,应该为现代婚姻建立何种稳定的动力系统呢?似乎尚未找到有效方案。

正在加剧的焦虑不安

我不知有多少中国年轻人会对未来充满稳定的预期,他们是否会预期自己将长久从事一份正常的职业?又是否会预期拥有一个正常而稳定的婚姻与家庭?

有一天,我问指导的一个研究生:“你有没有因思考问题而睡不着觉?”她说:“有。”“想啥?”“想未来,想人生,焦虑得睡不着。”“有过想专业问题而睡不着的情况吗?”她顿了顿:“呃……”

另一个研究生问我:“邓老师,你是怎么克服悲观情绪的呢?”我说:“你有点悲观哇?”她说:“不是,是人这一生当中总会遇到那种很悲观的时刻,邓老师你有遇到过吗?”“就是如果有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邓老师你一般会干什么呢?”(我的回答略。)“我都感觉我20多就活得像一个老人了(我指心态),可能有些事我比我妈她们那一辈想的还更深刻”,“太悲哀了,成为一个之前的普通人(成家立业)都很难很难”,“成为一个普通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之前的三倍,回报率不变”,“FL最近很焦虑,FL对待焦虑的方法:睡觉了哈哈哈哈!”“唯有在梦中才没有焦虑”。(FL是学生的名字。)

还有一个例子,给我触动更深。我认识一个女孩,非常优秀,初中毕业考本省最好的高中,成绩第一,但她没在国内读高中,而是去了国外。现在,她博士快毕业了,依旧非常优秀。但是,她对我说:“我在国外见过许多先进的技术,觉得自己未来没用,好有压力。”我想,如果她都没用,还有几个人有用?

前不久,我和我一个比较成功的初中同学聊及,当代青年很可能比我们当年(70后)更焦虑。决定自己心态的,往往不是现状,而是预期。我们当年虽然穷苦些,但只要劳动和努力,就有可预期的回报,未来是向好的。不要说硕士博士毕业,只要中专毕业,大体就有一份虽然收入不高但稳定的工作。

但是,当今,内卷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深,这只要看看同一职位要求的提高便知道了。想做一个常人——有稳定而正常的收入,越来越难。不要说中专生、大学生,就是博士和博士后,也很难说他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因此,近年来,体制内收入不高但稳定的职位越来越受到青睐。例如,近些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在我所供职的学校,被录取研究生的本科学校越来越好。这些都表明竞争在加剧,内卷在加深。

当然,职业与婚姻的飘摇及其引发的社会焦虑,并非哪个国家的特有现象。甚至可以说,这是现代化的必然后果,是现代病,只是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和程度不同而已。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所讨论的“低欲望社会”,就是一种表现。

大前研一认为,近些年来,日本社会生育率降低、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离婚率、不婚率居高不下,生育率居低不上,也是例证。

职业与婚姻两大柱,如何稳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两大柱很可能越来越飘摇,人们也会越来越焦虑和凄惶……

作者是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赞一下
(26)
89.7%
赞一下
(3)
10.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