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敏:华文学习的“难”与“易”

时间:2021-11-09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语文课题

我们常听到许多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感叹:“华文真难学!”这样的怨言,新加坡的学生也深有共鸣。

话到此处,我们不禁开始疑惑:何谓“难”?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语言学习的“难”与“易”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一、语言本身;二、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及学习环境。

本文将以中英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华文的学习难度。选择用中文、英文进行对比的原因很简单:“难”与“易”是相对的——我们认为华文难学,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另一种语言更容易学。从学习者的语言背景来看,外国学习者与新加坡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共同点:英语是大家的第一语言。换句话说,英语是大家首先掌握和使用的语言。如此说来,人们普遍的思想就是——“华语比英语难学多了!”但,真相是否如此呢?

从字形来看,有人说中文的书写系统很不合理,因为它“没有按照常识使用字母”。其实,这样的比较是荒唐的,因为中文和英文本就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字。我们又怎么能用另一种语言的书写方式来断定中文的“不合理”呢?英文单词由26个字母组成,是表音文字;而中文却是表意文字,它并不表示字的读音,只表其意。

试问,若非要中文和英文一样,采用字母的方式写文字,那中文不就失去它“表意”的意义了吗?况且,汉字的书写系统其实是有利于学习的。例如:“火”“口”“木”这些象形字,单看字形的话,我们也能猜出其意。

就是连复杂一点的会意字,其字形也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如:“秋”为何有“禾”与“火”?因为秋天收获谷物时,须用火焚烧秸秆,灭除害虫。这样的字形,岂不让人更容易学习汉字呢?

从字音来看,有人批评中文的“音调系统很古怪”。确实,汉语的声调是很多学习者的绊脚石。“数学”与“输血”、“过奖”与“果酱”、“老板”与“老伴”、“熊猫”与“胸毛”——中文语调奥妙无穷,学习者却是一窍不通,不过,与其怨天尤人,我们不妨用正向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

正因这有趣的音调系统,我们学会一个读音,不就学会很多种读音与词语了吗?对比英文,每个单词都有独特的意思和读音(有些还像“onomatopoeia”一样复杂)。要学习任何单词,必须从头学起,掌握其自然拼音法。这样来说,学习中文难道不比英文容易一些?

从字义来看,有人觉得无论是现代汉字还是文言文,中文都非常难理解。此外,就连在“字典里查一个字都很复杂”。这些我就要反驳了。如刚才所说,中文是表意文字;我们能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火”——从字形来看,学习者不难发现这象形字指的便是火焰。

过后,我们又能联想到“火炎焱燚”——“火”上加“火”,无疑就是指火势越来越猛。这样的字义还不够好理解吗?再说起文言文,它虽确实令人费解,但英语不也有Old English(古英语)、Middle English(中古英语),甚至是Shakespearean English(莎士比亚英语)?

若要再说华文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令人头大,英语不也有类似的idioms和proverbs?如今科技发达,查找字典的困难已迎刃而解了。我们甚至不必把字打出来,随手掏出手机拍个照,也能够轻易查字。

想必答案已非常明确:学习华文华语并不难;而根据以上的中英对比,我们也许会觉得两种语言的“难”与“易”不分伯仲(或甚至觉得中文比英文容易)。可见,我们口中的“难”,并不来自于语言本身,而是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及学习环境。为何还有人认为中文难学呢?其原因不出以下两点:

首先、在语言学习中,文化的因素确实存在。就比如说:“男”为何由“田”和“力”组成?“女”字为何那么像一个跪坐着的女子?若不懂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我们也许就体会不到汉字的趣味、中文的博大精深了。

又例如:姜太公为何钓鱼?“狗”为何“咬”吕洞宾?要是不理解中华文化的传说故事,这些歇后语对学习者来说,恐怕只是随意凑成的几个字。所以,语言学习是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学习语言,不仅要理解它字面上的意思,更要理解其文化底蕴。

其次、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多接触而习得语言,才是最“无痛”的方法。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认为学习中文很痛苦,正是因为他们与其接触的时间并不多。

在国外的单语环境中,能辅助中文学习的资料难免有限。而新加坡虽提倡“双语政策”,国人对英语和华语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英语作为新加坡的主要教育与工作语言,在国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许多家长而言:“英语不好”定成千古恨,但若华语不好,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家长的想法亦是如此,我们又能如何盼望学生重视华文呢?当学生们不重视这一语言,对它的学习也就不上进、草草了事,这样又要如何把中文学好?总学不好、又不自我反思,学生便自然地把矛头指向“中文难学”了。

总的来说,这世上没有任何语言是容易的,却也没有任何语言是难学的。与其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华文难学”的借口,我们何不把心思放在怎样学好它呢?

正如前教育部长王乙康所说:“学母语的关键不在于程度,而在于态度。”确实。若我们不试着改变自己对华文华语的态度,那它对我们而言,永远只会是“像天书一样”的文字。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学生

赞一下
(8)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