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重新思考规划人生下半场

时间:2021-11-08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重新思考规划人生下半场

国会在11月2日通过了《退休与重新雇佣(修正)法案》和《中央公积金(修正)法案》,把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分别逐步调高至65岁和70岁;年长公积金会员则更容易储蓄退休金和领取入息,满足退休后的生活需要。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劳动队伍的年长员工比率增加,如何使就业市场在科技创新和全球竞争的条件下,确保愿意工作的年长员工能继续做出贡献,社会必须改变对退休的既定看法,而制度上同样得做出相应调整。

新加坡居民202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3.9岁,当年65岁的群体,平均还能活上21.5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新加坡人的预期健康寿命为73.9年。换句话说,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年长员工如果愿意,至少还能健康工作近九年。估计到2030年,劳动队伍里年满65岁员工与65岁以下员工的比例将提高到1比2.5。如何善用年长员工,因而显得日益重要。

年长员工目前面对的继续工作的问题,包括职场年龄歧视,雇主和年轻雇员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存有偏见;年资长导致工资相对年轻人高,被雇主视为成本负担;科技日新月异让年长员工难掌握;体力衰退使得反应变慢、学习和应变能力变差。这些都使他们面临被就业市场淘汰的压力。此外,传统的工作/退休的生命二分法,也影响了包括年长员工自身的心态。

退休生活并非是所有人的理想人生归属,有些缺乏足够的储蓄退休;有些没有强烈的个人嗜好或兴趣,来满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需要;有些希望通过继续工作来体现自我价值;有些不介意收入减少但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有些希望继续日常规律生活以避免患上痴呆症……对于这部分年长员工,社会应当确保他们的工作经验、技能和热情不会遭忽视而浪费。因此,工作/退休二分法恐怕必须改变,个人、企业乃至社会都得对人生的下半场重新审视。

在个人层面,最基本的或许是保持身心健康,特别是在步入中年以后。此外,对未来保持开放的心态,尤其是对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抱持积极的态度。企业则应当检讨既有的人事政策,尤其是当雇员当中既有刚步入职场的社会新鲜人,又有年龄阅历可以当前者父辈的年长员工,如何管理年龄背景差异巨大的团队,协调他们的合作,避免彼此的偏见与误会,将是不小的挑战。社会更必须改变对年长员工的观感,避免把年长者视为负担。

此外,那些正步入人生下半场的员工,乃至更年轻的群体,也应该尽快掌握理财知识,量入为出以及做些简单投资,为将来的生活做好规划与准备,让自己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得继续工作,也为人生下半场保留更多的灵活选择空间,让继续工作的决定更多取决于财务以外的其他考虑,并维持体面的生活。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在职场生涯一开始,就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如果规划得当,这种理想状态未必不能在人生下半场得到实现。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趋势,让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包括传统上被视为高端专业的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职务。未来的就业市场必然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很多工作的性质,都必须依赖不同职务之间的协调合作完成。圆融的处事待人能力,恰好是阅历丰富的年长员工的强项。维持好学的心态、柔软的身段,让自己的技能跟得上市场需求,年长员工在未来的职场竞争力,未必就比年轻人逊色。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