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达:中美互释善意 可从媒体开始

时间:2021-11-07 08: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思考香港

作者:李伯达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最近在罗马会晤,虽然互指对方对台海紧张局势升级负有责任,但火药味并不浓,王毅还表示“我愿同你建立经常性联系”。这次会晤旨在管控分歧,为年底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做准备。王毅称“当务之急是,双方要切实把两国元首的共识落到实处,并为下阶段的交往做好政治准备,提供必要条件”,所谓“下阶段的交往”,其实就是年底的“习拜会”。

“提供必要条件”,则是必须营造气氛。虽然孟晚舟获释,经贸领域似有转圜迹象,但中美要在台湾、南中国海等领域缓和矛盾,几无可能,双方只能从简单做起。恢复彼此关闭的总领事馆是个方法,但“解铃还需系铃人”,美方是否愿意先走一步,涉及到面子问题。相对而言,中美可从媒体开始,也就是逐步叫停“媒体战”,互释善意。

美国无疑是这场“媒体战”的始作俑者。在特朗普时代,美方批评中国驻美媒体是“中国宣传机构”,将新华社等五家中国驻美媒体作为“外国使团”列管,变相驱逐60名中国驻美记者。中方以牙还牙,变相驱逐一些美国驻华记者,甚至烧到香港,被逐美籍记者也不能转道香港采访。

中美恶斗,媒体成为牺牲品,某个程度只是“意气用事”。两国政治制度不同,媒体角色有差异,本来很正常。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扮演大陆政府喉舌的角色,并不是甚么秘密,美方突然拿来说事,毫无意义。

对于北京而言,虽是自卫反击,但对国家形象也不利。美国驻华记者少了,无法亲身体会中国国情,中国人所思所想,他们只能凭“道听途说”报道中国,加上固有的想象,制造出来的“中国形象”肯定比之前还不如。

不能将有批判性报道的记者简单视为反华记者。比如,曾经长年旅居北京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张彦(Ian Johnson),去年三月被取消记者签证离开中国,仍然根据自己的中国经验,撰文盛赞中国果断的抗疫手法,批评欧美麻痹大意。

最高领导人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欢迎更多国际媒体驻华,正可展示中国的“开放自信”。

作为全球两个大国,中美均应展现更多的自信。逐步恢复之前的互派记者数量,不仅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了解,也可以为“习拜会”营造氛围。这也是最容易入手的工作,双方达成默契之后,可以心照不宣,逐步审批媒体的申请个案,不必大张旗鼓。

作者是香港媒体主笔协会会员

赞一下
(10)
41.7%
赞一下
(14)
58.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