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东:以更冷静视角看待中美实力对比

时间:2021-10-28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正东:以更冷静视角看待中美实力对比

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会谈期间,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一句话,在网上引起了一大波热议。对中国普通民众来讲,感觉是十分扬眉吐气,貌似有历史被改写的那种欢呼雀跃。

杨洁篪对美国代表这样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近些年,关于中国实力地位上升的各种表述,不断见诸中国内外很多媒体。中国国内媒体多出于提振民族自信心的正面宣传需要,这无可厚非;外媒、尤其是与中国意识形态对立国家的媒体,也在持续加码鼓噪宣传。这其中隐含的“捧杀”或其他舆论动机,就值得冷静思索与警醒了。

如果单纯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来比较,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两年因冠病疫情扰动暂予忽略),中美两国GDP分别是14.36万亿美元和21.43万亿美元,也即当年中国GDP约为美国的67%。

人均方面,2019年美国人口约为3.286亿,人均GDP为6.52万美元;中国的人口约为14亿,人均GDP为1.03万美元,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5.9%,或者说美国人均广义财富值是中国的6.5倍,两国人均财富拥有量的差距其实是很大的。

再从GDP构成中的制造业比重来分析,美国2019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约11%,服务业产值占比高达81%。很多服务业,尤其像高端金融、旅游、文化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及成果转让、奢侈品等行业耗能低、利润高,在推动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繁荣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由此也可看出,美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事实上处于利益链的金字塔最顶端,美国攫取的财富是最大份额的。

反观中国,虽然2019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约27%,是美国制造业GDP占比的2.45倍,但中国制造业产品中,有较大比率是低技术门槛的轻工类产品,更多的伴随环境损害、高耗能等粗放产业特征,劳动密集型依赖也是普遍特点。

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跨国知名品牌较少,产业链利润低微,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现实状况。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也只是赚取一份辛苦钱而已,并未摆脱替西方富裕国家打工的本质。真正利润丰厚的产业链条或关键产品技术,仍然把控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这也是美国可以轻易制裁针对华为等一众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主要原因。

人均GDP对比口径符合统计学规则,数据公允且不含水分。这是准确客观的中美人均财富拥有量的数据,其他任何解读都无法遮蔽其真实性。

从历史纵轴来看,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进步确实巨大。不过,客观冷静地看,以仅及美国GDP三分之二的体量,忽视14亿人口均摊后僧多粥少的现实,就盲目渲染“中国实力如何惊人”,难免给人名不副实的观感。

如果国际大环境没有黑天鹅事件发生,再经过10多年的埋头努力,中国追平或超越美国GDP是有可能的。但即使两国GDP持平,美国的人均GDP仍约为中国的4.26倍(假设两国总人口未变)。因此,撇开人均概念比较中美两国综合实力,不是解题有错,而是命题有误。

美国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存在,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天下无敌。美国自身政治撕裂、疫情防控失守、经济衰退,并不改变其综合实力一家独大的事实;“孟晚舟事件”默契解决,也不是美国衰败而向中国示弱的标志性反转事件。美国的霸主地位是由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奠定的,至少在短期内,中国仍无法轻易撼动其江湖地位。

杨洁篪在中美今年首次高层接触中的那句关于“实力”的金句,是中国近两年被美国经济制裁、话语权压制等众多霸凌行为的一次集中性爆发。此言纯属外交辞令,符合外交斗争策略的需要,不必沾沾自喜,更不能被过分解读为中国综合国力即将或已经碾压美国。

中国可以在“大国崛起”的舆论宣导中展示自信、鼓舞士气,但绝不能任由过于喧嚣的媒体声量带偏风向。让民众真正了解中美实力对比状况,有助于中国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作者是中国江苏省企业管理人员

赞一下
(59)
85.5%
赞一下
(10)
14.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