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松泉:中美关系难事多磨

时间:2021-10-22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丁松泉

最近,中美之间呈现一些关系解冻的迹象,两国均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的缓和举措:孟晚舟的回国、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关于中美贸易再连接的姿态、中美元首的通话、美国总统拜登表示遵守关于台湾问题的协议,以及中国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会谈等。

中美关系正处在艰难的磨合中,每一点进展都令人欣慰。这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两国人民,也深刻塑造和影响当今全球安全局势和经济发展。

就历史经验看,美国在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会有一些针对中国的批评甚至强硬的言论,但最迟在新总统上任后18个月左右,两国关系会回到常态甚至比较友好的局面。

由于拜登一直抱持相对温和的立场,因此观察家一度期待两国的磨合期会缩短。然而事与愿违,拜登上台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先将中美关系确定为对抗、竞争与合作的三维结构关系,要在对抗的领域对抗、竞争的领域竞争、合作的领域合作。

在此基调下,美国赶在国务委员杨洁篪、外长王毅去阿拉斯加会谈时,对中国方面有关人员进行所谓的制裁,在台湾问题上勾勾搭搭,使阿拉斯加会谈变得火药味浓烈,融冰时间延迟。

磨合初见成效

不过,双方显然还是有改善关系的意愿。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的天津之行,特别是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的天津之行得到中国的友善回应,宣布停止建设境外煤电项目,气氛明显改善,尤其克里本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抵美履新后,也积极参与多场活动和网络会议,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他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表示,他的任务就是要和美国各界加强沟通对话,中美两国正在磨合当中,正在寻找新的相处之道,他将致力于让这一磨合更加平稳,少些剧烈。看来,近期的融冰是磨合的初步成果。

由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两国关系的惯性,由于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竞争关系,由于美国国内存在比较强烈的反华情绪,以及民主党在参议院脆弱的结构制约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现实存在的其他分歧和利益冲突,使得今后的中美关系很难用好事多磨来形容,只可大致称作难事多磨,未来的中美关系时时处处都有难题、难事,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更需要双方的理性和智慧。

从短期的磨合清单看,首要是拔刺。释放孟晚舟是其一,中美双方下来要努力给对方下台阶和理由,取消或软性处理对相关人员的制裁问题。这是骨鲠在喉的刺,美国应该像孟晚舟案那样,先行释放善意。

俗话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双方的公职人员均各为其主,是在国内履行各自政府确定的政策职责,对个人的制裁虽然有寒蝉效应,但是在国际法律和国际政治伦理方面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如果类似做法在全球层面泛滥,这个世界将永无宁日。国家层面的问题,还是要让外交人员、以外交方式处理。

从实际效果看,也没有持久的效果与价值,不管哪个国家,政府人员总是要一波一波地换届的。再进一步,美国针对中国政府党员的相关政策,须要及时拔除。针对中国9000万中共党员的对抗性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两国关系,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与美国政策目标南辕北辙,伤人不利己,尽早拔除为好。其他还有一些须要努力拔除的刺。当然,美国方面也会有他们的诉求,需要双方善意处理。

美国表示不支持“台独”,拜登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遵守关于台湾的协议,这可以说是美国方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但是,美国强化的印太战略,特别是与英国、澳大利亚建立AUKUS,在中国看来,实际上是遏制机制的一个变体。美国声称不搞新的冷战,但是遏制机制和遏制政策如影随形,中国有切身的感受和关切。双方在相关方面还须要进一步磨合。

加强贸易往来

短期内,双方能以较积极方式磨合的领域是贸易。戴琪提出了对华贸易方针的四大调整方向:一是关于落实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方面;二是针对政府补贴和产业政策,美国认定不符合自由贸易;三是加征关税导致的问题;四是关于打造公平贸易规则。

当然,这是美国单方面提出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立场、利益和诉求。相对而言,拜登政府在贸易方面的认知和立场,与特朗普有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戴琪在演讲中强调,美国无意引发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在全球经济中,美中停止贸易是不现实的,并指出:“我认为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在‘再挂钩’。”

这是比较积极的信号,双方有望在这个领域磨合出比较积极的成果,中国须要抓住这个机会。除上述四个问题外,戴琪念兹在兹的是美国劳工的就业机会,这是民主党非常关切的,关乎民主党选票。

中国可以在落实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购买美国农产品和其他有利于美国增加劳工就业和权益的领域,作出一些安排和让步,对美国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和配合,谋求共同取消加征的关税,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一些知识产权的交易,在开放投资方面作出一些安排,以及菜单里必不可少的——购买一些波音飞机。

这是可以合作共赢的领域,美国应该在这里减缓其“竞争”的定义,就业机会存在于增加贸易,而不是限制贸易、搞贸易制裁。

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量大面广,须要磨合的清单不胜枚举,只能且行且珍惜。一些核心的问题恐怕不是短期可以磨合的。在冷战时期,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1日一直谈到1970年2月20日,中美之间进行了136次的大使级会谈,除了让钱学森回国,其他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当年中美关系的真正突破,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实现的。

中苏关于消除两国关系的“三大障碍”,从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取得进展,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离苏联崩溃已经不远了。因此,中美关系的长期磨合须有足够的战略耐心,需要大战略和大智慧。

正确认知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长期磨合最核心的地方,还是杨洁篪特别强调的,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竞争,实质上视作对手,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敌手,中国反对这样的定位。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也好,西方也好,包括中国也好,须对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有正确的认知,不要陷入历史宿命论。修昔底德分析雅典与斯巴达战争的起因,是雅典的实力增长,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这是修昔底德陷阱之由来。历史上,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围绕争夺全球或区域霸权发生过一些战争,包括罗马帝国彻底摧毁了迦太基,拿破仑帝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试图取得欧洲乃至全球霸权。然而,这只是历史的一部分,美国取代大英帝国,两国并没有发生战争。

也就是说,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的全部,也不是必然,它只在满足一定的历史条件才会出现。对这个问题保持警觉有一定合理性,但陷入历史宿命论不仅是认知的错误,也危害甚大,会使其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中美之间虽然具有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关系的一些表面特征,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两国关系已经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所设定的条件。这次戴琪对“脱钩”问题的表态,就排除了那些条件。

更何况,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陷入雅典与斯巴达那样的战争,对任何一方和全球都是不可思议和不可承受的。中美关系的出路在于增加相互的认识与理解,许多问题源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

总有一天,美国会真正认识到,对美国和西方而言,来自另一个地方的文化冲突,比不存在的修昔底德陷阱更值得其用心应对。中美之间可以以更乐观的预期,以相互累积的善意,进行长期的磨合。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员,现任教于湖州学院

从短期的磨合清单看,首要是拔刺。释放孟晚舟是其一,中美双方下来要努力给对方下台阶和理由,取消或软性处理对相关人员的制裁问题。这是骨鲠在喉的刺,美国应该像孟晚舟案那样,先行释放善意。

赞一下
(27)
71.1%
赞一下
(11)
28.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