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阻挡了美元洪水

时间:2021-10-16 14: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新闻

本周中国统计局公布了内地9月的通胀数据,其中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按年大升10.7%,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维持在低位,仅升0.7%。PPI与CPI的差距突破双位数,创下1993年5月以来最高值,反映了内地上游物价无法有效地传导至下游消费者。PPI上升主要是受到各种原材料价格高涨所影响,例如大宗商品、能源价格在今年在都录得很大升幅。加上,近来内地电力紧张,政策容许电价进一步于20%的幅度内升跌,很可能再加大上游制造业成本。

在PPI全线高涨的同时,内地的CPI却不如预期,比起世界各地其他主要经济体都来得要低。美国近数个月通胀高企,最新的CPI同比增加为5.4%左右,即使是英国也达3.2%,而亚洲经济体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也录得2%升幅。虽然每个国家对于CPI计算的公式不尽相同,但如此明显的差距显然不可能完全是来自于计算方式的差异。

国内消费能力较差?

从理论层面而言,CPI明显比PPI低反映了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好,令上游难以将价格传导向下游。至于下游议价能力的强弱,原则上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有关。如果需求弹性高,消费者对价格升幅敏感,自然压制CPI上升。反之,需求弹性低的话,消费者无论价格高低都必须消费,议价能力自然低。

从具体数据上分析,中国消费者的弹性的确比较高,对抗通胀能力比美国消费者更强。例如,美国CPI中最大升幅基本上来自于能源。在刚过去的9月,美国汽油上升42.1%,其他化石燃料上升36%,而交通成平上涨16.6%。能源类种类的升幅反映了美国消费者对于油价上升没有议价能力,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大部分人习惯自驾。相反,中国内地同期的交通工具捻料只是上升了22.8%,整体交通通讯类别亦只上升了5.8%。很可能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人倾向使用公众交通工具出行,油价上升较难传导至一般消费。

中国的低CPI还受到食品价格下行所影响。过去一两年,猪肉价格因为猪瘟飞涨,今年开始出现明显下跌。9月猪肉价格按年下跌46.9%,本年首9个月也下降了28%,单是这项已直接将食品类的消费物格拉低至负数。

中美货币政策根本差异

但除这两个因素外,将能源与食品撇除的话,中国内地9月的CPI仍只有1.2%升幅。但美国除了能源高企之外,各项消费都有明显上升,例如在能源外,最大升幅的电子周边器材等,同比升值8.5%,住屋也上升3.9%。

纵观美国与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最大的可能性是两国的货币政策在过去一年有根本性的差异。美国自去年开始对市场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幅度大水漫灌,短短数月已向市场注入数万亿美元的热钱,加上民主党推出多项派发现金政策,提高了低收入人士的消费能力。反观中国,偏紧的货币政策阻挠了美元外溢效应的影响。美元兑人民币自2020年6月至今已下跌了一成以上。美元洪水未有宏观增加中国内地的货币供应,因CPI并未有明显上升。而国外CPI长期比国内高,也对冲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造成的压力,即使人民币过去一年不断升值,但中国出口仍屡创新高。

从这些数据分析看,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CPI在低水平,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消费习惯能够有限对抗石油及能源量通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提早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成功将美元外溢风险拒于门外。从这个成功经验看,虽然PPI与CPI的高差距并不能持久,也可能会压缩部分企业盈利空间,但中国未来将继续维持中性的货币政策,努力控制好金融和经济的宏观风险。  

赞一下
(51)
70.8%
赞一下
(21)
2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