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士泮,贾金峰:法定数码货币优化货币政策

时间:2021-10-13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财经透视

目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货币供给方面常常表现出传导不畅,急需发展的实体部门,没有办法按照实际需求获配给所需要的货币,生产能力没有办法实现有效扩大,产业结构由于资金缺乏,没法得到及时的调整,落后产能无法及时去除,高质量发展无法有效生成;而另一部分所谓“热门”部门,却常常集中了大量的货币,形成金融泡沫,资本空转,经济脱实向虚,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祸害社会与民生。

央行无法对货币的发行和去向,进行较为精准的调控和监管,也没有办法利用货币政策,对战略性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进行高效的统筹、配合与支持。

现在多国正在积极研发的央行(或法定)数码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具有的技术优势——区块链带来对货币交易清算的可追溯性(traceability)和智能合约带来的可编程性(programmability),将有利于央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前瞻指引和逆周期性调控的优化及改良。

央行可以利用法定数码货币,精准地实行货币向产业部门投放的方向与力度的把控,把不同的货币量精准地疏通到不同的经济价值领域,让不同的产业根据产能与市场需求,精确地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货币进行生产,货币政策将会产生质量的飞跃和转变。

精准滴灌,专款专用

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可以简便高效地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进行专项性贷款。作为央行的负债,法定数码货币可以由央行设定为不同的类别,如农业类、基础设施建设类、不同工业的统筹类、战略领域类等等,不同的经济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各项自己须要调整的分类。

然后,在电脑程序中设定数码货币在被用于贷款的时候,数码货币的类别必须与接收贷款的经济主体的类别对应,如农业数码货币只能最终放贷给农业单位,战略领域货币只能放贷给国家战略性发展领域等。最终,商业银行体系内可以形成对不同经济价值创造部门的分类货币。

在形成这样的定向分类货币发行与信贷创造以后,央行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价值创造部门,推行量身定制的货币政策了。比如对不同类别产业的货币支持,实行不同类型的法定准备金率、利率调整机制和流动性供给机制等。央行也可以通过对数码货币的电脑程序,预先设定明确的前瞻指引。

用户只须要了解数码货币的规则更新,就可以实现对自己所在领域货币政策的明确把握。如果央行不断与市场和经济主体沟通,最终信贷中介如商业银行对各个产业的货币供给,就会不断靠近实际的货币需求,实现货币的精准配置。

央行也可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需要,或者对未来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预估,来调整不同产业数码货币的参数,对特别关注的产业进行定向扶持,比如为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农业数码货币的法定准备金率和优惠政策利率,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部门的货币供应量,降低农业部门企业融资成本。

未来,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经济变革时,央行只须调节几个参数,或者细化调整法定数码货币的分类,就可以通过数码货币技术,非常精确快捷地支持急需的物品与服务,像生物医疗如疫苗、物流如无人机、水利如污水处理等具体的生产。中国央行目前的一些定向借贷便利与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也能更轻易地执行并达到“精准滴灌”“专款专用”的理想境界。对于希望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领域,央行可以把它们规划到自行统筹领域,相应地减少政策干预,让市场对货币的价格和供给量自行调整。

在操作上,为实现货币分配精准化,首先要做的是对各个产业进行明确的经济价值预估和规划,这需要央行成立相关部门谨慎评估。央行为每一个产业领域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为每一个生产领域提供适当指标,并对该领域作价值评估,然后向商业银行利用可编程的法定数码货币,发放特定类别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发生在央行的基础货币的存款账户,在基础货币分类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也进行分类清算。

发挥负利率政策的有效作用

法定数码货币的另一优势,是负利率政策的有效执行,丰富央行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央行来说,实物货币即现金的有效最低利率是零,因为人们可以将存款转换为现金,以规避负利率的影响。再来,尤其大机构,持有现金会产生存储、运输、保险、交易等成本,是否会出现存款大规模转换为现金,取决于存款负利率和持有现金成本的比较。

如果存款负利率大过持有现金成本,就会引起存款大规模转移为现金的现象。有了电子形态的法定数码货币(非实物货币)来替代现金,央行可以打破零利率下限,从机制上解决人们提取现金对负利率政策的制约问题。这样一来,央行可以发挥负利率政策的有效作用,避免出现类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银行系统发生的流动性陷阱,即央行放水将政策利率调低至零,但商业银行仍然囤积资金不愿放贷给企业。

总之,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的精准、明确和透明。央行数码货币是一种创新智能货币,通过结合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可追溯、可编程,使央行可以预先设置货币投放生效条件如时间、数量、投向、利率等,加强政策预期管理,提升政策传导效率与精准度,最终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智能化货币政策”。

当然也要切记,虽然法定数码货币的技术,提升了央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但也潜在地加大了央行行政干预的空间。在未来数码货币时代的货币政策,央行应该不断加强对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思路的充分了解,以便审慎与适当地在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之间求取良好的平衡,避免过度通过电脑程序预先设置货币投放条件,而形成“机械化货币政策”。

作者白士泮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

李白金融学院院长、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院院长

贾金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