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中美瑞士会晤与紧张的东亚安全局势

时间:2021-10-11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缓和,但两国在外交层面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因防疫考虑,中共高层领导人在疫情后很少出访外国,但主管外事的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今年以来已两次飞抵外国,面对面地与美方高官会谈。

杨洁篪继今年3月和外长王毅在阿拉斯加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谈之后,最近再次飞赴永久中立国瑞士,同沙利文举行了会晤。这次会晤能否为正处在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以及日益紧张的东亚安全局势指明方向,值得关注。

安全问题主导会晤议题

中美会晤一般都会谈论一系列包括外交、经贸、安全等领域的议题,但从这次瑞士会晤来看,似乎安全课题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从两国派出代表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年过七旬的杨洁篪是中国外交界的老将,在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期即就任外交部长,在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时期更升任政治局委员,这在中国外交界并不多见。

中方此次派出杨洁篪与美方会晤,体现了中方希望从战略和政治高度处理中美关系,而非技术层面。反观今年3月份的阿拉斯加会谈,中方派出了杨洁篪和王毅两名高官,说明当时既有政治和安全等战略问题,也有外事、经贸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商讨。

美方这次也只派出了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而非国务卿,说明这次会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交部长会晤,而是一次侧重于安全问题的特殊会晤。从沙利文的从政背景可以看出,他以处理棘手的国际安全问题如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著称,虽然有时政策结果会遭到美国国内人士的批评。

从沙利文和杨洁篪的身份背景来看,过去曾主导中美关系的经贸纠纷,以及最近凸显的气候变化问题,都不是这次会谈的重点,如何避免双方战略误判,并出现恶化东亚乃至世界安全与和平的事件,才是会谈的中心内容。

会晤地选在中立国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国或是亚太其他国家,也反映这次会谈主要不是关于区域合作和经贸往来,而是关乎全球安全的问题。从历史上来看,瑞士经常被选为敌对大国之间进行和平、安全和裁军会谈的场所。

东亚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在当前紧张的安全形势下,两国就相关问题进行紧急磋商是非常有必要的。3月份的中美会谈并没有根本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状态,此后美国高官的数次访华,也只推动了在气候变化等有限议题上的共识。近期发生的美军撤出阿富汗、朝韩双方试射导弹、澳英美安全同盟(AUKUS)的建立、台湾海峡问题持续升温等,都深刻影响本地区安全形势。

东亚地区的火药味很浓,过去形成的战略均势和安全架构,有进一步被打破的可能。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导致擦枪走火,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拜登上台以后,一改特朗普政府轻视同盟关系的单边政策,强化和其他盟国的关系,继续推进印太战略,但这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会认为美国正在推进“新冷战”,利用盟友围堵中国。同时,朝鲜半岛问题、台海问题、南中国海和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等东亚传统安全问题,正重新变得紧张。

美英等国不断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正在刺激中国敏感的安全神经;而中国不断提升的军事力量和技术水平,也使美英等国感觉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本地区的安全投入。

东亚地区正在陷入某种形式的安全困境,即在缺乏彼此信任和沟通的情况下,一国为加强自身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投入,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忧虑,而其他国家据此进行的军事投入,又会进一步刺激邻国增加军备。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将会大大恶化。

破解困境的钥匙在中美手中

解决安全困境需要政治互信和当事方的充分沟通,东亚安全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根本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如果中美关系能够重新回到过去良性的发展轨道上,这些安全问题即便一时难以解决,也会处在和缓状态。中美在日内瓦会晤是一个积极进展,有助于暂时缓和双边紧张状态和地区局势。

然而,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相去甚远,要想在短时间达成一致,困难重重。从双方在会谈后的表态来看,各自立场并未出现明显软化。拜登虽然就任超过半年,但其对华政策仍处于模糊状态,方向感不强,无论在经贸还是安全问题上,都不能取得突破,受到左右两派的批评。

即便拜登用来定位美中关系的“竞争”字眼,目前也已遭到中方强烈反对。在此形势下,两国瑞士会晤只可能产生有限的外交成果,要想破解安全困境,双方须要具备更大的政治魄力。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助理所长

赞一下
(19)
95%
赞一下
(1)
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