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萌:适应居家康复后的思维转变

时间:2021-10-10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杨萌:适应居家康复后的思维转变

我们应该对长期的公共卫生习性作出调整,才能真的与冠病共存,为下一场流行病做好准备。

现在看来,在寻求开放的道路上,新加坡通过接种疫苗和让绝大部分轻症冠病患者在家康复,是正确的做法,大方向没有错。这次的混乱,比较多是执行上没有到位。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程序上的设计的确可以全盘思考和简化,不过从个人的角度,为什么老百姓会不适应在家的环境中养病、负起个人责任,也值得我们思考。

从危机中沉淀之后,这当中有一些长期以来的习性和趋势值得我们洞察,须要利用这一次居家康复的教训来推动和改变。

第一点就是对于基层医疗的运用。长期以来,尽管新加坡跟随英国国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模式,建立起很好的全科医生网络,大家也十分习惯生病时找这些家庭医生或综合诊疗所,但面对传染病,很多人还是第一时间去医院看急诊,虽然他们的情况并不急。

很多人去医院是出于害怕,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是否会恶化。虽说是有潜在慢性病的人才比较会得重症,但在新加坡,患有各类慢性病的人其实相当多,并不是个别群体。

两年前,卫生部推出新的社保援助(CHAS)计划绿卡,就是让家庭人均月入2000元以上的新加坡籍慢性病患,到私人诊所看病时享有津贴,没有月入上限。当时提供的数据是,可申请绿卡的人估计有140万人。CHAS只供新加坡人申请,以本地有350万公民来说,140万人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人有已知的大小慢性病,这还不包括永久居民和外籍人士。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觉得自己或者家里人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才会怕。

既然体制赋权于基层医生来照料他们,因此遇到传染病时,基层网络也应该有更好的准备。

比如,现在大家普遍知道如果自测的抗原快速检测(ART)显示阳性,应该去参加拭子检测计划(简称SASH)的家庭医生诊所确认,10元就能看病拿药做检测,回家等结果。但之后如果情况恶化,而这家诊所又不提供远程医疗,其实病患得要通过卫生部发来的短信,联系另一个远程医疗业者——很可能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医生。

之前要求冠病病患确诊第六天做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也得去区域检测中心或者有人上门做,要想找回做第一次检测的全科医生,必须负担200多元的私人检测费。

程序简化后,第二次的检测已不必做,但如果有人想做第二次检测以求安心,或者要给雇主或学校一个交代,还是应该找回同样的诊所,以10元做检测,让整个环节有始有终。

第二点是推动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大势所趋,但目前多只局限在看慢性病稳定的人群。这次居家康复者有了远程看病的经验,相信下来会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既然要与冠病共存,就应更大力普及远程医疗,至少要在有监管的情况下,让远程医疗机构也能通过全国电子健康记录,看到冠病病患的慢性病史——即使他们不是病患熟悉的医生。

第三点是正视慢性病的危险。这两年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冠病上,有些忽略了向糖尿病宣战的大主题。从好的方面来看,居家办公、困在国内,让更多人有时间运动、到户外探索大自然。

从不太好的方面来看,很多上班族也体会到居家办公有时候更忙碌、少了下班时间,精神更紧绷,再加上在家烘焙和叫外卖相信提高了糖的摄取量,而且医院推迟了一些非紧急治疗,都拖慢了一些慢性病的治疗。

既然大家清楚慢性病患者染病后可能引发严重免疫反应,那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正视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危害,提高全民健康。

第四点是普及ART检测。现在接获健康风险警告的人可以到派发机领取自助检测仪,政府也将再度派发,下来如果货源稳定,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定期领取检测仪。不清楚怎么用的人,可以到药房,在药剂师的监督下完成,省去到快速检测中心花15元做的麻烦。需求量提高后,希望这能降低检测仪的价格。

如果像总理所说的那样,克服眼前考验,在三个月甚至半年后适应了新常态后,我们就应该对长期的公共卫生习性作出调整,才能真的与冠病共存,为下一场流行病做好准备。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