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铭:我国有必要积极扩大检测

时间:2021-10-07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新加坡近日确诊病例不断攀升,已经突破3000起大关,政府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并采取了群体免疫的政策,未来只会逐步的开放,最终目标是学会与病毒共存。

这么做的依据是超过80%的疫苗接种率,和与之带来较低的重症率,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确诊病例都是轻症甚至是无症状的,而真正须要进入加护病房的重症者则比较少,这以年长者为主。目前需要加护病房照顾的数量,尚在政府医疗资源的承受范围之内。

但是群体免疫指的是实现疫苗的高接种率,并努力阻止感染者数量直线型上升。

冠状病毒不能完全被当作一般的流感,首先它的死亡率更高,其次变异速度更快,最后也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副作用。总之冠状病毒与流感相比,它的不确定性更高。所以,我们须要用更谨慎的心态来面对冠状病毒,而不宜完全采取类流感化的处理方式。

目前新加坡每日冠病检测的阳性率接近1%,这一点和拥有相近的疫苗覆盖率的丹麦类似,这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

但是面对德尔塔变种病毒快速传播的特点,目前每日检测人数仍然过低,只有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才须要进行病毒的检测,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就可能不在检测范围之内。这就是防疫政策的巨大破口。

新加坡有大量潜在的确诊者没有得到检测,而他们就是社区传播的风险。目前确诊数字是和筛检数字同步变化的,更多的确诊者带来更多的检测,更多的检测又带来更多的确诊,形成了指数型增长的链条。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确诊数字的攀升可能造成重症人数的增加,导致医疗机构不堪重负。

突破性感染的增加也会造成对疫苗的不信任感增加,不利于未来第三剂疫苗的接种。年轻人出现症状的数字也在增加,这会制造社会的恐慌。群体免疫就是对于群聚生活的默许,而群聚最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

结合以上原因,在此呼吁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群体免疫不是佛系防疫,也必须重视阻挡潜在的传播风险。

以大学为例,由于上课或讨论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群聚机会,应增加检测频率,比如每周对于需要线下授课的班级全员快筛,如果检测出阳性的案例,就让这个班的学生自我隔离两周,之后全员阴性后再恢复线下上课。如果政府认为这种检测力度的成本过高,那就让学校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

只有扩大筛检,才能找出社区中潜在的感染源,然后精确阻断,减少大多数人的感染风险。检测了可能不一定有,但不检测就不知道有,不扩大检测,每天的数字就只是数字,并不能真正反映目前的传播情况,我们也不会真正知道身边的感染风险,不确定性则会带来紧张与焦虑。

政府应该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段,执行群体免疫的政策,让我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减少每一个人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除了疫苗,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院在读硕士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3)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