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达:再谈当下中美冲突溯源

时间:2021-09-28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观点碰撞

笔者近期所发《压在中美关系上的三座大山》一文(见9月17日《联合早报》),得到不少读者反馈,其中也不乏异议。这里特别就文章的几个要点再说明一下。

请注意,是说明不是“说服”,因为中美冲突正处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最后的结局和结论,恐怕要到若干年后才能见分晓。

首先,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有一重要概念须要厘清。不错,1972年尼逊访华,为中美关系破冰,但两国一直拖到1979年初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间这“七年之痒”是怎么回事?当然是因为两国一直缺乏正式建交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熟悉1970年代初中国历史的人都知晓,当时中苏大战一触即发,美国也正处在与苏联的持续“冷战”中。于是中美两国当时改善关系,主要是出于牵制苏联和各自安全的考量,而把其他主要分歧暂且搁置。

这种“权宜之计式”的双边关系,也就很难再上一层楼。中国“文革”时奉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极左路线,与发展生产、经济和民生背道而驰。直到文革结束,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才终于出现“转正”的契机。于是,1979年前后的中美关系,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可同日而语,不应混为一谈。

再一点,有些人可能对讨论文明发展的高低差异比较敏感,认为这是对文明多元和独特性的否定,但其实乃属于不同概念。这就与田径中的百米赛跑类似,首先,选手来自四面八方,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一律平等;一旦开赛,结果会有先来后到,这再正常不过了。

于是,冠军就与后到的选手之间有个差距,就可能被大家当作竞争和赶超的标准。这不以某些人喜不喜欢这个冠军为转移,冠军是客观存在。要是不服气,就赶超上来击败冠军,自己成为新冠军,如此而已,那也就等于建立了新的冠军标准。

同理,各个文明是多元和独特的,对此无可否认。同时,文明之间的发展进化程度也存在差距和高低。譬如中国目前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前是第几大经济体?中国在40年间无疑弥补跨越了很大的发展差距,这就叫进化和进步。只有首先敢于承认差距,才有努力赶超的目标。

还有,文章强调政治大山对现实中美关系的巨大压力,并不意指一旦政治压力移除,中美关系就万事大吉。中国的高速发展,当然会与美国产生竞争,但可以是总体的良性竞争,而非背道对立的恶性竞争,这是个方向性问题。当然,这个具体如何做,是中国的选择。我们都知道1979年的时候,邓小平选择了改革开放。

最后涉及一个基本面上的诘问,即只要新兴大国崛起,是否无论怎样做,无论走什么样的路径,都会与守成大国发生激烈冲突?篇幅所限,这里不谈理论,就举个历史典型案例,即二战前的日本。

现在我们回头看,当然比较容易判断和定论:日本当时是法西斯政权,军国主义主导,发动的是罪恶的侵略战争。不过如果穿越回90年前,日本人可不这样认为。地图上看,日本是个小岛国,如果说日本侵华并挑衅苏联,那是因为中国彼时孱弱,而苏联无暇东顾。可当年日本怎么也竟敢横跨太平洋去主动袭击美国呢?

历史显示,当时日本从统治阶层到知识精英,都普遍认定日本已经崛起,富国强兵,扬眉吐气,须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于是与头号强国美国的冲突无法避免。既然战争无法避免,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这就是日本当时的信条。

战后日本经过社会重建和体制改造,其经济和国力重新崛起,再成世界强国,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与他国的激烈竞争,却并无再发生侵略和战争。殷鉴不远,日本这个案例值得引以为戒。

作者是在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专家

赞一下
(24)
36.9%
赞一下
(41)
63.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