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波:容不下病毒却容得了争论的中国

时间:2021-08-19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邓清波

最近曾经把美国抗击冠病疫情表现评为“全球第一”的彭博社,再度刊发文章,宣扬中国对冠病疫情的“零容忍”政策,有可能导致中国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持续数年的孤立”。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院黄严忠也发文称,像中国这样强化防止病毒从外部输入的措施,将营造一个冠病大海中的安全岛,如果岛内居民与外界长久不发生接触,而外面世界的病毒持续变异,岛内居民对境外流行病毒将失去免疫力。

因此,中国应该为了“与病毒共存”而调整政策,从以严防死守“清零”为中心的围堵策略,转向以预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的止损策略。

在中国内部,知名防疫专家张文宏上月底也发文称,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为,冠病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所以,“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在社交平台,有些人在呼应美国舆论和张文宏医生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也很快在中国遭到强力反驳。中国原卫生部长高强发表文章,痛批美国、英国等抗疫模式导致病毒泛滥始终得不到控制,给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与病毒共存”绝对不可行,中国不能重蹈美英覆辙。

更有中国学者和媒体评论指出,西方媒体和专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提出所谓“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建议,实际上包藏祸心,这不仅是在为美、英抗疫无能开脱,而且是想诱导中国放松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一旦如此,冠病病毒将在中国再度肆虐,中国将陷入比美、英更加不堪承受的严重后果,之前取得的抗疫成果将付诸东流。

是“共存”,还是“清零”?这有两个基本的事实可供判断。一方面,中国之前通过政府的高效行动与民众的积极配合,确实做到了一度让冠病病毒在中国本土销声匿迹,社会经济基本恢复正常,对外经贸也逆势发展,相比美、英、印度等国家来说,付出的民众生命健康代价也最小,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以人民生命至上,防疫政策科学,“清零”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方面,美、英等西方国家此时抛出“与病毒共存”的说法,其实是无奈之举,“清零”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尽管他们之前也尝试了各种政策,但迄今就是做不到,以致无论是民众生命还是经济发展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与病毒共存”已经成为它们唯一的选择,只能以此来说服民众接受。

所以,张文宏医生说,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为要学会“与病毒共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卫生科技和病毒研究,毫无疑问仍然是世界领先,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实际上生活在美、英等西方国家。鉴于他们所在国家的状况,他们已经无法在“共存”之外,提出能有效实现“清零”的建议。

显而易见,相比起美、英的那种“共存”,“清零”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失最小,也帮助中国在去年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放弃现有的来之不易、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反过来冒着巨大风险去重走美、英的老路?

那样做不仅是“自毁长存”,而且势必让拥有14亿人口,而医疗技术能力和资源都不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包括更多的人死亡。这也会让中国反过来遭到西方舆论进一步围剿,原本抗疫失败的美、英等国反而变成是走在“与病毒共存”的“正确道路”上,抗疫最为高效的中国反而变成是做错的一方。

中国必将继续采取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坚决遏止冠病病毒的外部输入和境内蔓延,持续实现“清零”的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坚决寻求“清零”,容不下冠病病毒,然而却能够容得下自己内部有关“共存”还是“清零”的讨论、争议。

张文宏医生此前因抗疫的专业素养而受到中国网民、舆论的广泛赞誉,此次发表类似附和“与病毒共存”论调的见解后,迄今也并没有遭到明显来自官方的批评。高强作为中国原卫生部部长,也只是以个人的名义参与讨论,提出对“与病毒共存”说的驳斥。

一些媒体舆论在对西方学者观点保持警惕的同时,也并没有上纲上线,对国内主张“与病毒共存”说的人大加批判。在网上,赞同张文宏观点的言论也还有不少。

事实上,冠病病毒疫情在武汉被发现以来,中国此次在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时,除了执行高效的体制优势,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舆论展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比如,武汉封城时,作家方方发表系列有争议的文章,虽然遭到中国网民的痛批,但官方并没有对方方采取措施。

再如,面对美国发起的对中国一轮又一轮舆论攻势,中国也并没有机械地采取全部封杀以闭塞国内民众视听的做法,而是一再予以公开回应驳斥,让国内民众知道美国在说什么,中国的立场是什么。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容不下病毒,却已经容得下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抗击冠病疫情取得远胜美英的成效,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使得中国有了更多面对“刺耳”之言、包容讨论和争议的底气。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主”“自由”“平等”并非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它们同样被纳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中国的舆论场绝非某些西方媒体描述的那样铁板一块,各种活跃的讨论乃至尖锐的争议也是司空见惯。

如果说,“容不下病毒”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硬实力,“容得下争议”则体现了中国日益开明开放、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软实力。

所以,尽管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多少带来影响,但民众整体上仍然是理解、支持的。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意见通常也会引起政府的重视;同时全社会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讨论乃至争议中,达成了更多的共识。实际上,容得下讨论乃至争议,正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另一个成功密码。

可见,美、英等西方国家必须放下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不要再把中国的抗疫成功,简单地看成是一个专制国家牺牲民众自由等权利换来的成果,也不要再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防疫举措存在许多的不满,试图从中打下舆论诱导的楔子。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成功,反思西方自身治理之道,才有助于它们自己早日从危机中脱身。

好消息是,有报道说,以色列伊齐罗夫医院教授纳迪尔阿尔伯团队研制的抗冠病新药取得积极成果,超过90%的参与实验的重症患者在五天内治愈出院。

如果这是真的,努力维持“清零”以等到新药完全可以治愈冠病病毒的那一天,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并不会出现长期外防输入,导致国家无法对外开放的情形。

所以,事实将证明,“共存”和“清零”并不矛盾,“与病毒共存”容或是现阶段的无奈之举,但“清零”仍然是可行也可持续、值得努力实现的目标。

作者是中国时事评论人

台海关系和舆情研究工作者

显而易见,相比起美、英的那种“共存”,“清零”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失最小,也帮助中国在去年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放弃现有的来之不易、举世瞩目的抗疫成果,反过来冒着巨大风险去重走美、英的老路?

赞一下
(117)
82.4%
赞一下
(25)
17.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