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冠病溯源小组负责人 吁对武汉实验室进行更仔细审查

时间:2021-08-15 12: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Drew Hinshaw/Jeremy Page/Sune Engel Rasmussen

今年早些时候,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专家组曾前往中国调查新冠病毒的起源。该小组的丹麦负责人彼得·本·安巴雷克(Peter Ben Embarek)近期呼吁对中国城市武汉的一个实验室进行更仔细的审查,该实验室位于发生第一起已知聚集性感染事件的市场附近。

食品安全专家安巴雷克在接受丹麦国有媒体TV 2采访时发表评论称,调查人员应该寻求有关该实验室的更多信息。安巴雷克向《华尔街日报》证实了该评论。上述实验室是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营的一个研究机构。

安巴雷克的表态是WHO专家组成员与该小组在观点上出现的最大背离。该小组在今年2月的发布会上表示,实验室事件的可能性太小,不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意思的是,实验室于2019年12月2日搬迁:当时这一切恰好开始,”安巴雷克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们知道搬迁实验室会扰乱一切……对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来说,这整个过程确实是个干扰因素。”

记者无法立即联系到武汉疾控中心置评。今年2月,实验室人员告诉WHO专家组称,不曾发生可能泄露病毒的事故或灾难。

WHO的相关联合报告称:“2019年12月2日搬迁的这个武汉疾控中心实验室报告称,搬迁没有导致干扰或事件。”该报告说:“他们还表示,在疫情暴发前没有储存冠状病毒或蝙蝠所携其他病毒,也没有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

关于新冠疫情是否可能始于实验室事故的争论引发了美中之间的矛盾,也在对这种想法的可能性得出不同结论的病毒学家之间造成严重裂痕。

中国政府称新冠疫情不可能源于国内某个实验室,并暗示疫情可能源于境外。

在为期四周的行程中,开展新冠病毒溯源的WHO专家组受到很大制约(其中两周在隔离中度过),专家组的工作主要限于听取中国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情况介绍,这些科学家和官员不愿提供他们所作结论背后的原始数据。

中国称已对此次调查予以全面配合,并鼓励WHO研究新冠疫情是否起源于其他地方。

WHO总干事谭德塞此前要求对武汉的实验室进行二次调查,并提出派遣专家作为新冠溯源第二阶段调查计划的一部分。但由于中国政府的反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外交谈判在最近几周陷入停滞。

WH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寻找任何新型病原体的起源都是一项艰难的科学任务,这个过程需要合作、奉献和时间。声明称,要解决“实验室泄漏假说”,就要获取所有数据并考虑科学最佳做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拜登政府已命令美国情报机构对现有证据进行为期90天的新冠溯源调查。这项调查将在本月底结束。美国官员警告说,不太可能明确判定新冠病毒是源于实验室事故、还是始于自然界。

安巴雷克在电视台播放的讲话中重点谈到了武汉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属于生物安全第二等级实验室,此类实验室较为安全,因此空气通风控制不是特别严格。在这一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通常处理的病原体要么只会引起人类轻微疾病,要么通常不会通过空气中残留的小颗粒进行传播。生物安全第二等级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不一定要戴口罩。

该实验室2月份告诉WHO,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新冠抗体检测。该实验室表示,除一名员工检测结果呈阳性外,其他所有人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WHO专家组的报告附件显示,这名员工的感染是由于“家庭聚集性传播”。

附件未提及这些检测进行的时间是否早到足以检测出抗体(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而且也没有保存血样。

然而,安巴雷克是如此明确质疑WHO专家组所作结论的第一人。专家组与中国同行在一份联合报告中公布了该结论,即疫情起源于一起实验室泄露事故的说法“极不可能”。

安巴雷克表示,这一措辞是在与中国同行进行了48小时的紧张谈判后达成。他说,他会更倾向于将实验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仅仅描述为“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他认为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到了自然界中的蝙蝠,可能是这场大流行的零号病人。

他说:“一名员工在野外采集样本时被感染,属于可能的假说之一。”“那就是病毒直接从蝙蝠身上传到人身上。在这种情形下,那会是某一名实验室雇员,而不是随便哪个村民,或是另一个或另一些经常接触蝙蝠的人。”

他表示,他对该实验室刚好在疫情开始时搬迁这一事实感到好奇,并称他得知此事是因为中方研究人员在谈话中偶然提及。

他说,自2013年以来,该实验室没有发表任何关于蝙蝠的研究。

他在采访中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从那时起就没有与蝙蝠打交道。”这一采访是在4月左右进行的,但未立即播出,当时TV2在等待关于未来是否会进行研究的明确消息。“据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寄生虫,并非病毒,所以他们已经对蝙蝠的寄生虫进行了研究。”

“也有可能是有人想隐瞒什么,”他补充说。“谁知道呢?”

赞一下
(25)
16.7%
赞一下
(125)
8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