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小国需要有的眼界

时间:2021-08-15 12: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应该是重在不断扩大新加坡人才与视野,包括多元人才的栽培,而这也需要通过与外来人才的互补与交流学习,不是狭隘定义的只聘新加坡人。

最近去配眼镜,验光师说我的眼睛已出现白内障,但目前并没有阻碍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暂无大碍。换句话说,除了已有的老花和近视,并没有对视觉造成太大影响,该有的眼界还是有的。

新加坡刚在周一庆祝56周年国庆,随着国家也慢慢步入六十,保持好应有的眼界是重要的,避免给自己制造无数白内障模糊了小国应有的视角,进而也影响了新加坡须不断给自己在国际加持的价值和定位。

我中学时候读地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以及港口的转口贸易如何造就了新加坡经济。地小人少,优越的地理位置却让我们的小小国可以扮演许多国际经贸上的中心位置。当时1970年代还没有近年常见的战略位置或经济战略等字眼,但大概也能意识到枢纽和中心对新加坡生存的意义。

因为需要拥抱这样的地理优势和扮演这样的战略位置来确保小国能生生不息,新加坡被逼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就更必须是个开放的经济体才能做好中心角色,而开放,就包括广纳资金和资源、广纳可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能、科技与人才,以建立一个可长久支持这战略位置的生态。

生态是创造有利环境,但新加坡的生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国家作为国际或区域中心位置的眼界和视野,而这也是作为开放国家和经济体的一大条件,甚至是至高目的。新加坡社会时不时出现的外来人才竞争课题或矛盾,虽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是可以理解的,但过于政治化或无限放大这议题,甚至进入一种过于狭隘的新加坡主义或本土主义情绪,就会容易忘了枢纽定位所需要的开放和眼界,陷入了封闭式保护。

第一代建国先驱吴庆瑞博士在新加坡独立不到一年,就已想着要设立东南亚研究院,作为政府和国家的独立智库,旨在研究和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政经、社会与文化发展和相关课题。国会1968年通过了他提出设立这智库的提案。

加强国家对区域的认识与了解,也是新加坡对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区域经济与安全等方面应有的眼界。据吴庆瑞博士的媳妇陈淑珊撰写、在2007年出版的《吴庆瑞传略》,提到了吴庆瑞很重视学术研究的应用,认为学者和学术圈的研究必须能接地气,更必须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空中楼阁里的产物。东南亚研究院的设立是沿袭他在公共服务和推动国家拥有国际观来做好经济与外交政策的这一信念。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有小国须拥抱区域与世界资源与人脉的战略思考和眼界,这是小国求存的危机感使然,而时代再怎么改变,新加坡面对的天然局限是一样的,要做的后天弥补和付出的努力也需要比别的国家多几倍。当前的冠病疫情、数码科技的颠覆,以及不断升温的地缘政治和地方保护主义,又给世界和新加坡本身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在看新加坡的对外开放和外来竞争时,关注点不应只是自己的饭碗和个人职务升迁会怎么受影响,而是整个国家社会怎么不断开拓提高国人竞争力与视野,以及互相扶持的管道,让整体社会有更多求生力量和工具来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

李显龙总理上周发表的国庆献词,以及副总理王瑞杰周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座上发表演讲时,都提到了国人关注的外来竞争问题,他们在表示理解这样的焦虑并会在政策上做出必要调整来避免外来人员过度集中在某些领域的同时,也强调新加坡保持开放,包括对人才和新移民开放的重要。

对缺地、缺市场规模又缺乏资源的新加坡来说,人的确是最宝贵和重要的资源。而保护新加坡人的利益和饭碗,应是重在为新加坡人加码、加竞争力,因为关起门户就是关闭跟外界的交流,也关闭了国家和自己在世界的机会,把自己局限在新加坡这个小地方。

为此,建立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不应是排他性的。我其实一直很担心“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这个意念喊多听多了,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或民风,无论做什么都是非“我”莫属,排斥任何的外来人员和竞争,甚至排斥让在这里生活的非公民有任何权利和福利。

而现实环境是,新加坡人不可能填满所有的职位空缺和中层或高层管理岗位,本地人才不足是一个事实,一些领域也没有足够的新加坡人才来满足所需。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应该是重在不断扩大新加坡人才与视野,包括多元人才的栽培,而这也需要通过与外来人才的互补与交流学习,不是狭隘定义的只聘新加坡人。相关的政策需要有明确的导向,相关的辩论也要避免误导和发出错误信息,把新加坡引向狭隘的新加坡主义。

国人在国庆前夕给了国家一份很重要的礼物:七成人口如预期完成接种冠病疫苗。下一个目标是在9月初,可以有八成人口完成接种,以期新加坡到时若疫情稳定可迈入“过渡期A”的阶段,经济、社会和旅游活动可进一步放宽。之后再视疫情持续趋稳进入“过渡期B”,最终达到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

接种疫苗同样也是一种开放和识大局的眼界,必须不分你我都接种。因为新加坡所需要的经济复苏,最终还是需要开放边境来支持,接种疫苗就不只是个人的保护,是让整体社会提升防疫能力,进而让全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作者是新闻中心副总编辑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
33.3%
赞一下
(2)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